黑颈鹤·太阳能·环境保护
——伦珠措姆的故事之七
林周也是黑颈鹤越冬的好地方
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西藏自治区政府在离春堆村东面4公里、形似虎头的一个山脚下建造了一个水库,取名虎头山水库。水库蓄水不久,大批候鸟纷至沓来,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国家一级保护候鸟――黑颈鹤,就是伦珠措姆和村民们称之为的“宗宗格纳”。从此,这里开始成为黑颈鹤迁移途中一个重要的栖息地。
村长告诉我们,在旧西藏时期,曾经有少数无食可吃的人偷偷捕食“宗宗格纳”。现在不仅没有人再捕食这种候鸟,当地人甚至不敢惊动这种体大好看的神鸟。伦珠措姆告诉我们,她区分不太清楚黑颈鹤与仙鹤,她将黑颈鹤当成了仙鹤,即藏族传统观念里中的吉祥寿鸟。她和其他村民一样,很爱这种神鸟,每年都要去水库拜望大鸟。当地村民认为,春季飞来的“宗宗格纳”是来年吉祥的象征。崇拜自然的当地人们非常珍视这种候鸟并视其为神鸟。前些年,当地农田种植有大面积的冬小麦,“宗宗格纳”经常去地里刨小麦种子,他们都不忍心惊动。本世纪初,政府重新投资改建了水库,水面增大了许多,最多时有上千只黑颈鹤光临该地,飞临场面非常壮观,经常有上百只黑颈鹤齐聚在水边和田间。除了“宗宗格纳”,还来了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鸟。其实,如果在冬春季节前往西藏,就是在人烟最密集,产业最发达的拉萨河谷和公路沿线的各水面上都能看到众多的候鸟,即便是像黑颈鹤这样濒临灭绝的国家保护鸟类在西藏的栖息地和数量越来越多,栖息时间也越来越长。在当地人的眼里,鸟越多,吉祥越多,人们的满足程度也就越大。
发起攻击的野牦牛。肖长伟/摄
西藏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可能还是离污染最远的地方。凡到过西藏的人都能体验到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和纯净的空气。即便这样,逐渐认识到环境重要性的西藏自治区政府仍然将防止和治理污染作为保持圣洁西藏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西藏的大气环境,政府关停并转了本身就少得可怜的许多制造企业。一位内地来藏开办水泥厂的汉族企业家就告诉我们:“西藏所有的水泥厂加到一起的污染排放量不及内地一个县的一个中型水泥厂,可是,近些年才投资新建、生产规模很小的许多水泥厂仍遭到了政府的关停”,他很是想不通。他还告诉我们,“西藏这样大,天空这样广阔,就是再多建几十个大型水泥厂,也不会对大气造成什么污染,可是没有办法,连拉萨市水泥厂这个政府的创利大户都被赶出了城区”。
我们还注意到,拉萨市人民政府于本世纪初就禁止商家使用塑料袋,这一点连内地和世界的大多数地区也做不到。程。据春堆村的老人们回忆,就是在没有一点现代工业的旧西藏时期,拉萨河和其他水面也从未见过如此多的候鸟。
为了西藏人民和这片土地上其他生灵有一个更好的生存、发展和繁衍环境,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动用了国家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颁布了诸多地方性法规。
目前,西藏有三分之一多的疆土被辟为保护区,而受保护的对象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其他生灵。
我们在藏西北牧区调查时,就有许多牧民反映,近十几年,随着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强,过去对人类有些恐惧的大型动物不仅数量激增,品性也有变化。现在的草原熊就越来越多,它们不仅敢深入到牧民的羊圈,甚至敢进入牧民的帐篷寻找食物。还有更多的牧民反映,如今,藏野驴、野牦牛等大型食草动物的数量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它们不仅与家畜争草吃,甚至还发生过野公牦牛挟持牧民的母牦牛并强行交配这种事情。
类乌齐县的野生马鹿自然保护区。边巴次仁/摄
除了保护,政府还明令禁止对环境安全影响较大的许多资源的开采,首当其冲的就是森林资源。上世纪末政府就禁止了林木的商业性采伐,取而代之的是大力推广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程。许多资料显示,目前,西藏森林所面临的问题不是采伐过度的问题,而是因为受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大量的过熟林烂在山上,采伐不出来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西藏自治区拥有广袤的疆域,在其疆土下面还蕴藏有许多具有市场价值的矿产资源。在当今中国逐步迈入资源、尤其是矿藏资源短缺的年代,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以及如何让资源更好地为当地普通人谋福、求发展已经为资源的拥有者――当地政府提出了较严峻的挑战。面对众多资源和对资源的巨大需求,我们不敢妄言各级政府对此无动于衷,但起码,没有对资源进行大面积和大规模的开采。在西藏各地,我们看见过一些零星和小规模的开采,一旦小规模的开采引发了环境的破坏问题或资源浪费问题,政府就立即干预,甚至勒令停工。比如,在人烟稀少的阿里和那曲地区,就有一些内地的人员和企业在此淘金采矿。其中的多数是经过政府允许的自治区自己的企业,当政府发现淘金采矿对当地草原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这样的影响将会对当地普通人的生计造成恶果时,政府当机立断,吊销了在这些地方采矿的所有企业和人员的采矿许可证,即便这样的行为使一些自治区自己的企业血本无归,但政府更看重当地普通人的利益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西藏普兰县霍尔乡牧民在调试太阳能发电硅光板.1991年以来,国家在阿里地区相继实施“阳光计划”“光明工程”等“阳光”工程,先后建成5千瓦以上的太阳能电站50多座;向农牧区推广太阳灶13200台;太阳能户用电源12000多套;全地区36个乡镇的机关、学校等单位都用上了太阳能光伏电站。
鉴于西藏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发展资金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充足供给,再加之西藏自治区目前不具备大规模开采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人力资源。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地下资源的态度是少开采,尽量不开采,将资源留给后人,哪怕牺牲一点当前利益,也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还有,上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在青海省与西藏交接的草原牧区,有人发现了沙金,立刻间,就有不少周边地区的人员来此非法淘金,该地除少数藏族游牧民外,人烟罕至,又是两省边境交接地区,当地牧民根本没有力量驱走淘金者,面对自己的草场被破坏,最后还是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手段驱走了淘金者,保护了当地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原。
2007年夏季,我们在西藏墨竹工卡县的一个村庄调研时发现,地处村庄上游的一个小选矿厂的排污对当地河流造成了一定污染后,我们将此事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上报给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立即对这个采矿点和选矿厂采取了措施,不到半年的光景,污染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与西藏大多数农村一样,伦珠措姆家和春堆村最重要的资源是耕地资源,最缺的是燃料。自治区人民政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将国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赋予了农户,前几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再度庄严宣布,土地与牲畜的农户使用权长期不变。与此同时,颁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法》,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农牧民对基本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以及农田不能辟为它用的性质。
西藏地域辽阔,拥有许多资源,但却缺煤少油,能源问题不仅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和普通人发展的瓶颈,而且也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旧西藏时期,不要说普通农牧民,就连生活在拉萨的贵族家庭的主要燃料也是牛粪。为了生存,为了烧茶做饭,人们不得不砍树木、掘草皮。在过去的春堆村,青壮劳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赶着毛驴去很远的地方砍灌木用作薪柴。地表上的灌木砍完后,就开始挖树根,掘草皮,长此以往,年复一年,灌木和草皮等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沙尘和荒漠化问题等是春堆村等西藏干旱农牧区将要长期面临的环境问题。
防治水土流失的雅鲁藏布江绿化带。扎西/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通过立法和能源替代等方法应对挑战。20世纪90年代,西藏就在农牧区开展了以推广太阳能为核心内容的“阳光计划”。政府投资开发生产了大量的太阳能灶、太阳能灯并免费发放给农牧民。在后来的“扶贫攻坚计划”和“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又将太阳能炉灶的普及作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在春堆村太阳能灶和太阳能灯的普及率达到50%左右。目前,西藏广大农牧区太阳灶的普及率在70%以上,有的家庭还有两三个太阳灶。伦珠措姆告诉我们,她就先后得到了政府发放的两个太阳能灶,太阳能灶对她的家庭和附近农户带来的好处太大了。她从早到晚都饮茶,现在除早晚用牛粪烧茶外,太阳出来后多数家庭都用太阳能灶烧茶,牛粪的日均消耗量比过去少了一半多。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已经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天然气灶具。2006年我们在春堆村调查时还只有10个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户购买了天然气灶具,一年以后,伦珠措姆家也添置了天然气灶。
我们在其他农村还看到这样一个细节,藏人的主食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水磨或电磨磨成的,炒做技术之优劣直接关系糌粑的口感。因此,在西藏广大的农村,炒青稞是家庭的一件大事,有的家庭还要专门为此事做法事活动。炒青稞要旺火,一般是在室外用几个石头架一个简单的灶,用燃烧质很高的木材做燃料。鉴于简陋石灶聚热功能的不足,有的乡村政府组织还专门在村里请人修建了聚热功能较好的炒青稞灶。
奔跑的藏羚羊。肖长伟/摄
随着能源替代战略在西藏广大农牧区的初见成效,政府已经开始着力加大农牧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工作。前几年,政府就明令禁止农户砍掘灌木和挖草皮的行为。此外,政府还对草原退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明晰草场使用权和对冬季草场所进行的大规模围栏建设,加强了对草资源的保护。
2007年我们在春堆村调查的最后一个晚上,伦珠措姆等村民前来与我们告别时,我们就给他们介绍了其他村子的这个经验。听了我们的介绍,村长告诉我们,村民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就是政府下达禁砍令后,我们只能用青稞秸秆炒青稞,火候不好掌握,他要去学一学别的村的经验。在我们的交谈中,我们也谈到了环境与资源等许多问题,就有村民告诉我们,我们这条山沟很美,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越来越多的神鸟“宗宗格纳”与我们为邻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