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环绕的机遇
——专访普兰县长土登次仁
普兰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全国12个三国交界县之一,边境线总长414.75公里,共有通外山口21处。千百年来,普兰一直都是中、印、尼三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相互交流的重镇,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沿边开放口岸。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唐嘎市场,是阿里地区、新疆通商东南亚的主要通道,边贸历史底蕴深厚,边贸市场活跃。
普兰境内有沙金、岩金、硼砂、水晶石、磁石等矿产资源,有野牦牛、羚羊、野驴、雪鸡、雪莲等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阿里高原上独特的雪山草地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普兰县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就普兰县当前各项工作的成绩与面临的问题,我们特地采访了普兰县人民政府土登次仁县长。
建在阿里地区普兰县城郊的一座电视转播台。西藏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每年递增4个百分点,目前全自治区四分之三以上人口可以看上电视,听到广播。
记者:普兰向来有“阿里粮仓”的美誉。据相关资料显示,普兰县粮油产量占全地区总产量的60%以上。2008年,普兰县遭遇了特大暴雨雪灾害,面对种种困难,普兰县的农牧业是否受到较大的影响?未来几年,县政府对农牧业作了怎样的规划?
土登次仁:2008年9月,普兰县在粮食收获季节遭受特大暴雨雪灾害,粮食相比2007年减产393吨,总产量为2490吨。县委县政府及时采取抗灾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19万元,同比增长14%,农作物播种面积9551亩,其中青稞种植7765亩,豌豆种植687亩。牧业方面,全年牲畜出栏36593(只、头、匹),出栏率26%,年末牲畜存栏136845(只、头、匹),肉类总产量254吨,同比增长8%,奶产量1013.1吨,同比增长10%,绵羊毛产量66吨、山羊绒产量8.5吨,与2007年基本持平。
未来几年的设想,我们将进一步打牢农牧业基础,以提高粮食单产为突破口,切实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要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整治改造和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积极推广蔬菜种植,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培训一批种菜能手,增加蔬菜品种、产量和质量,扩大市场供应,在保证县城供应的同时逐步把反季节蔬菜供应市场拓展到狮泉河。
牧业方面,要按照“立草为业、草业先行、以草定畜”的工作原则,加大草场网围栏和退牧还草建设,积极争取落实人工种草项目,扩大种草面积,提高种草质量,改变牲畜缺草现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加大牲畜出栏率,充分发挥好短期育肥基地的作用,变一季出栏为多季出栏,要达到缓解牧草不足,减少冬春季牲畜死亡带来的损失和增加群众收入的目的。要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逐步实施夏秋草场承包到户工作,真正实现草场资本经营,有偿转让和草畜平衡,保护生态的目的。
冈仁波齐。阿里地区旅游局提供
记者:我们在普兰县巴嘎乡、霍尔乡等地了解到,随着农牧民安居工程和新型合作医疗的普及,农牧民开始自发的组织一些民间合作组织,当地政府是否对这种热情进行一些引导,为农牧民的致富创造更多的门路?
土登次仁:种植反季节蔬菜、种植西瓜、加工西德白青稞糌巴、发展家庭养殖业、清油加工是我县的特色产业,目前技术基本成熟,生产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扩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打开销路是当前面对的一大任务。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建立农合组织可以发挥出整合资源的规模优势,解决扩大生产,解决千家万户的农牧民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及解决产品的运输和销路问题,为此,今年必须要建设2至3个真正意义上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参与率,真正把农牧民合作组织办成致富奔小康的组织。
记者: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也是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县委县政府在今年的工作计划是否做了一些特别的安排?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主要的预期目标?
土登次仁:今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区党委七届四次全委会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和阿里地区工作会议精神,以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按照“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突出调整经济结构,突出推进改革开放,突出推进社会发展,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农牧民收入提高,确保社会局势稳定。
我县2009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继续保持18%的增长速度,力争总产值达到1.32亿元;财政收入增长16%,达到3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达到318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完成6000万元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8.6%以上,初中入学率达92%,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合作医疗参与率和各类保险金征缴率继续保持在100%。
记者:众所周知,普兰县拥有神山圣湖等众多世界级旅游资源,目前普兰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如何?未来是否将尝试与传统不同的新兴的开发模式?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切实转变为农牧民实实在在的收入?
土登次仁:2008年,县委、县政府审定通过了普兰旅游业开发的总体规划,同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开发普兰旅游资源合作协议。推行了旅游门票一票制,启动了农家乐、牧家乐旅游项目,具有普兰特色的生态游、自然游、探险游和边境游正在蓬勃发展。虽然受拉萨“3.14”事件的影响,我县的边贸交易额仍达到546万元,旅游总收入221.27万元。
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有个著名的“国际贸易市场”,大量来自尼泊尔和印度的商人在此经销各种特产和具有异国风情的手工制品。
旅游规划方面,我们将继续抓好旅游产业的基础性工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普兰旅游”特色品牌,力争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普兰县支柱产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农牧民专门从事旅游服务业。各乡镇都在积极探索农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牧民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真正实现旅游富民的目标。同时,我们还将高度重视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工作,每年旅游规划方面,我们将继续抓好旅游产业的基础性工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普兰旅游”特色品牌,力争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普兰县支柱产业。
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拿出不少于30%的资金作为景区环保资金。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普兰县的旅游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契机,我们期待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普兰做客——千山之王的神山岗仁波齐、万水之源的圣湖玛旁雍措、千年古刹科迦寺以及阿里高原上独特的雪山草地风光,将给旅游者留下神奇的记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