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艺术系学生三木科(中)创作的《青春踢踏》荣获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对万果教授的采访,使我们想起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一个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他的讲述里,我们看到为人师表、尊师重教的精神,也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访谈时间不长,我们却受益匪浅。
院长其人
1962年,万果出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一个藏族家庭。
1988年,万果研究生毕业。1993年,调到西南民族学院,紧张的教学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他认识到藏族传统的学习,特别是对博大精深的藏文化的学习,讲求的是闻思修并重,强调讲辩著并用,三者皆不可偏颇,这也是现代教育必须借鉴的好传统,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学生必须要牢记一些东西,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背诵。
20多年来,万果教授熟练掌握梵、藏、汉三种语言文字,长期致力于藏族教育、藏传佛教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对佛教各教派的教义、修持方法以及藏汉因明学都有独到研究。在长期的高校教育中,他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原则,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长期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因明学研究》、《中观论研究》、《五部大论概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等课程,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先后主持《藏传因明学名著翻译系列》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比较研究》、《藏语言文学特征专业建设改造与实践》等省部级项目7项;主持国家级“十一五”教材规划项目《基础梵语》;出版因明学专著《因明逻辑概要》,收集、整理并主编《端智嘉全集1—6卷》,发表《论藏史翻译及文化现状》、《藏传因明典籍的翻译与研究》、《藏传因明学的发展及其现状概述》、《略论逻辑教学改革对因明发展的启示》、《藏传佛教典籍与古籍整理》等论文30余篇。他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践行了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
近年来,万果教授在藏传佛教典籍的翻译、注解方面独树一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传佛教噶举派典籍——那若六成就法》、《藏传佛教因明学名著翻译系列》、《藏传佛教因明学传承历史及现状调查》3项,尤其是宁玛派大圆满法典籍《隆钦七宝藏》的翻译,在国内外佛教文化界引起极大反响,为藏汉翻译的纵深化和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范本。
2000年,万果教授被任命为西南民院藏学学院院长,民族学博士点导师,兼任藏语言文学、逻辑学、中国哲学、宗教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聊起藏学院,万果教授远比聊他自己兴奋、健谈。
藏学学院的师生参加学校2010年运动会。
继承藏族传统文化
万果教授说,自《康导月刊》(1938年9月25日)、《康藏研究》(1946)创刊起,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就成为现代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藏学是西南民族大学传统、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1951年,西南民族学院成立,就设立了民族研究室,开办民族干部培训班、创建了民族文物馆,并有吴泽霖(1898—1990)、李安宅(1900—1985)等著名民族学家任教。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51—1977年,以专科、短期培训等形式培养民族地区政工管理人才;1977—1992年,为藏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藏语言文学本科生为主,行政上与彝语专业并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1992年,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中分出来,单独成立“藏语言文学系”;1999年,易名“藏学系”;2003年正式成立藏学学院。
藏学学院院长万果教授。
藏学学院继承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以藏族传统优势学科为教学和科研方向,设立了全国第一个藏传因明学方向逻辑学硕士点,深入挖掘藏传因明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逻辑论证和逻辑推理等方面的内在潜力,设有藏传因明学和西方逻辑与藏传因明比较两个方向。教学中,根据《因明学》、《五明概要》等课程的具体要求,藏学学院研制了欧拉图示、辩经手势图解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图像多媒体,编写出版《藏族历代名著选编》、《翻译理论基础》、《基础梵语》、《藏族文化发展史》、《因明学概论》、《藏族历代文学简介与批评》、《藏族近现代文学作品选编》、《翻译作品选编》、《因明逻辑概要》、《藏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藏族伦理思想史研究》、《藏族文学简史》12部教材,其中《基础梵语》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
弘扬藏族传统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于其语言和民俗文化中,藏族传统文化涵盖了语言、宗教、民俗等学科。因此,藏学学院的教学和研究主要针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来设计和开展,但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学以致用。整个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都需要人才,而且非常需要高等人才,作为输送民族地区高等人才的院校,我们非常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009年5月21日,藏学学院举办全国民族高等院校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讨会,与会者合影。
60年来,藏学学院在继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十分注意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学科先进理论、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藏汉双语高级专门人才。从1992年起,依托藏语言文学专业,将藏语言、文学两个专业向藏族哲学、社会科学及经济领域拓展。近十多年来,根据藏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先后设置了藏汉双语文秘、藏汉双语行政管理、藏汉双语旅游管理、藏汉双语法学等专业;课程除藏语言文学专业里的基础藏语、藏文文法、藏文文选、藏文写作、藏文文论、藏族文学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还涉及到藏族历史、宗教、医学等方面,如因明学、五明概要、藏族简史、佛教哲学、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等。
藏学学院现有教师28人,其中硕士14人,博士5人;教授2位、副教授9位4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占教师队伍的33%。学院主持的“藏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改造与实践”2009年3月获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精品课程“藏族文学史”、“藏族历代名著选”、“五明概要”、“藏传因明学”、“藏文文法”、“敦煌文献”,校级精品课程“藏语方言概论”、“大学汉语文”、“藏族传统哲学思想”、“佛教哲学”等多媒体课件率先在全国民族院校本科教学中运用,其中“藏传因明学”2010年3月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德吉草教授的《诗意的栖居——藏族当代作家心路历程》获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藏文研究专著类三等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