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上的“一流列车”
——青藏铁路京藏车队随访记
T28次列车到达那曲车站后,列车员搀扶一位藏族老人上车。
安全运营129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00多圈;运送旅客470多万人次……
自2006年7月1日开通运营到2010年12月31日,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值乘的下27/28次列车,在首都北京和大漠戈壁、雪域高原间不停地穿梭。京藏车队巧个班组、500多名乘务人员,在5000米的海拔落差中,热情服务,被中外旅客亲切地誉为“天路彩虹”“英雄列车”。
天路上的“奇迹”
记者在京藏三组硬座车厢留言薄上看见,一位名叫扎西顿珠的藏族旅客写给乘务员郑志刚这样的话:“我被你待旅客如同亲人的周到服务而感动,并为自己上车时的不礼貌行为真诚地表示道歉,祝你在‘天路’上永远‘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原来,上车时郑志刚按规定要检查行李,扎西顿珠很不耐烦且出言不逊。当郑志刚发现他还带着一位腿部有残疾的小女孩和一位老人时,马上让扎西顿珠拿着行李等一等,然后自己搀扶老人和小女孩先上车找铺位坐下,再回来检查行李。扎西顿珠一路上看到郑志刚热心细致地照顾他的阿爸、妹妹和其他旅客,很受感动。
谈起与普通列车的不同,京藏六组女列车长刘迪深有感触:“京藏线上的乘务员必须具备特殊本领,除简单的藏语和英语会话外,还要学会高原病预防、环境保护、民族宗教政策、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在高原运行断电、断氧、紧急停车、旅客意外伤害等特殊情况时的处理技能。”
列车长池景海在唐古拉段为出现高原反应的旅客送去和戴上吸氧管。
记者在京藏列车开通之日就曾全程随行,四年多来又多次跟车采访。在感受神奇、美妙旅程的同时,也一次次看到,每当有旅客出现胸闷、头痛、呕吐、晕厥等高原反应症状,乘务人员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和蔼地帮助他们吸氧、送上一杯热水、清理呕吐物。
“钢轨是一米一米铺成的,我们就是要一趟车、一趟车地出色完成任务。”北京客运段段长徐学政说,服务是列车的形象,京藏列车的服务质量更代表着首都形象、祖国形象。京藏车队要求乘务员在工作中做到:面对旅客要微笑,回答问题要起立,遇到旅客要礼让,交递物品要双手,车内讲话要轻声,见到老弱要搀扶,解决困难要及时。此外,还把介绍高原风光、藏域风情、西藏旅游景点,作为提供人性化旅途服务的重要内容。要让各族旅客从上车开始,便在一个个细节中感受温情。
年轻餐车长李静在整理餐桌。
列车通过号称“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上时,记者惊喜地发现,京藏三组黝黑健康的厨师长封刚率领4名厨师刻苦钻研,使用电磁炉竟能熟练地在3小时内为280多名就餐旅客提供20多种色、香、味俱佳的汉、藏、回菜肴和盒饭。这在海拔5000多米、含氧量只有平原一半、水沸点只有70摄氏度的地方,可谓创造了“奇迹”。
53岁的王长元现任北京客运段副段长,也是京藏车队的首任队长。他跟车去过100多趟拉萨,他说:“和谐号就是要把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爱播撒到高原上,为了这个目标,车队全体成员都有一股子‘缺氧不缺精神’的干劲!”
“红旗”列车上的年轻人
京藏车队现有干部职工506人,平均年龄26岁,这支年轻的队伍在高原的运营中成长起一批优秀人才。
2011年2月10日,由京藏车队十二组值乘的T28次列车在运行中,硬座九号车厢列车员韩建勇在车内巡视中发现一名叫卓玛的藏族妇女,神情异常,经仔细询问,得知这名旅客有可能要临产,韩建勇立即通知了列车长刘杨和班长赵堃。
列车长刘杨立刻召集乘务员韩建勇和8号车厢的乘务员张志锋迅速广播在车内寻找医生。在旅客的帮助下,为卓玛腾出一个卧铺格,并为卓玛准备了临产物品。经过20多分钟的紧张准备和焦急等候,卓玛顺利生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餐车为卓玛精心准备了粥、红糖水、鸡蛋等营养餐,列车长刘杨亲自送到卓玛面前。
这是T28次列车运行至兰州途中,京藏车队“添乘”干部彭海燕为一孕妇成功接生后,并怀抱新生儿与其家人一起合影留念。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4年多来,类似的紧急情况反复考验着列车上的年轻人。2010年7月4日清晨,京藏列车行驶在格尔木与沱沱河站之间时,68岁的日本游客斋藤清一由于高原反应,突然发起38.8度的高烧。
被藏族群众称为“格桑花”的列车员魏若思在唐古拉段的旅客送水。
在高海拔地区,感冒发烧可能致命。再加上老人还患有糖尿病与心脏病,情况更加危险。“添乘”的副段长王长元与列车长池景海紧急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列车员们随即分头行动:赵亮与青藏铁路公司客运调度室联系,做好到前方沱沱河站临时停车送病人下车的应急准备;餐车长冯顺义为病人准备热粥,并亲自送去;软卧车厢乘务员李辰、赵海洋等在车厢内广播寻找医生……10个小时后,老人转危为安。安抵拉萨时,老人紧紧握住列车长的手不愿松开,说他们人人都有一颗圣洁“天路”上最圣洁的心。
目前,京藏车队已成为培养干部的“摇篮”,现已向别的车队输送了旧多位优秀车队长,并获得铁道部红旗列车、北京铁路局“十大模范品牌”的荣誉称号。
“就是深爱西藏这片热土!”
京藏列车全程4064公里,单程运行约46小时。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区段达960公里,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人们难以想象,许多乘务员是忍着头疼在高海拔路段为旅客一趟趟送水和服务的,每隔15分钟就须打扫一次车厢;厨师们则是一边吸氧一边炒菜。
T27次列车到达拉萨。
京藏列车到达拉萨是晚上7点左右,第二天早晨8点多返回,加上时差因素,在拉萨只有夜里10小时。上百次到过拉萨,京藏车队许多人却从没见过白天的“日光城”,连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也只能看看外部夜景。
乘上京藏列车,驶向青藏高原,旅客们踏上愉快的旅程,京藏车队的乘务员们却不得不面对一次次分别。京藏车队副书记、第一任车长张鹏和妻子徐欣分别在车队的第一和第十三两个乘务组,4年中分多聚少。不知有多少次,夫妻俩在兰州车站错车时隔窗对望擦肩而过。
京藏一组列车长王宝山与京藏十一组餐车女服务员李超因京藏列车而相识、相爱、结婚,如今已有一个1岁多的女儿。女儿由老人照顾,一年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相聚,但他们仍不愿离开,依然飞驰在“天路”上。
目前,在京藏列车上从相识到结婚,仍在高原上“比翼齐飞”的年轻夫妻,还有李静和何江,崔斌和边凯,王颖和王坤,霍亮和高晶。
今年47岁的高士英是京藏车队中年龄最大的列车员。她放弃相对舒适的威海车队列车长的职务,主动请缨来到“天路”列车当了一名广播员。她告诉记者:“我还有3年就退休了。我愿意来当一名列车员,不为别的,就是深爱西藏这片热土!”
餐车长崔小妹在为旅客进行就餐服务。
他们面对一次次“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考验,从没有人抱怨。常年奔波于高原,头晕、耳鸣、流鼻血几乎成了乘务员的家常便饭,但是,一听有重症病人,他们会扛起10公斤的氧气瓶一路小跑;一看到洗手池堵塞,他们会挽起袖子抠出旅客倾倒的方便面;一发现马桶堵塞,他们还要蹲在地上掏出卡住管道的筷子废纸……
海拔高,标准更高;天路长,情意更长。北京客运段党委书记梁祝告诉记者:“4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高原铁路客运服务规律,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加强职工教育,提供特色服务,创造和谐旅行,以实际行动争创世界一流列车,以实际行动为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献上厚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