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事宝典
藏王墓
藏王墓位于西藏山南琼结县宗山的西南方,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总面积385平方米,共发现墓葬16座,是西藏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藏王墓群。各陵墓封土高大,为土垒成的高台丘墓。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平坦,东西长约130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能确定墓主的墓葬有九座,分别是松赞干布、芒松芒赞、赤都松赞、赤德祖赞、赤松德赞、牟尼赞普、赤德松赞、赤祖德赞和朗达玛。靠近河边的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墓,与之相邻的是赤松德赞墓,墓旁有巨大功德碑。在藏王墓前,尚有镇墓石狮一对,石狮由整石雕刻而成,造型古朴,雄浑大气,是吐蕃埋藏遗留的少量石雕作品中的代表作。藏王墓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南岸,这里附近的地面开阔,气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丽,自然条件非常好。
吐蕃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历代藏王曾经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建筑了雄伟的宫殿、寺庙和宏大的陵墓。而今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存在,但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每个藏王陵墓中也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是研究吐蕃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
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位于西藏昌都镇内的昂曲和杂曲两水交汇处,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1444年创建的。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该寺又被称为为昌都强巴林寺。
昌都强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十二个扎仓,僧人最多时达5000余人,并辖周围小寺70座。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为该寺第一大活佛,现已转世至11世。该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可以说是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带最高水平。该寺在昌都地区佛教格鲁教派寺院里是最大的。它下分五个扎仓:林堆、林麦、奴林、库秋、夹惹卡巴等,这里曾由格鲁教派的祥雄曲旺扎巴、楚顿朗卡白,年堆冲孜瓦吉冲贡嘎扎西、三世达赖索南加措等著名的高僧主持过该寺,这所闻名全藏的昌都强巴林寺传承十三世堪布。后由帕巴拉三世通娃顿丹起传承世代主持该寺,那时在康区已有130个分寺,多集中于昌都、察雅、八宿、硕板多、桑昂曲及波密地区。
西藏的度母
藏语称“卓玛”,汉译“救度佛母”,为女性菩萨,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来到人间专为救苦救难。意为慈母般的悲心视一切众生为爱子,把众生从一切苦难中解救出来。一般呈现女性菩萨的柔和相,多结跏趺坐在莲台上,但也有少数呈现愤怒明妃相。藏传佛教里的度母有30余相之多,其中以绿度母、白度母最常见,绿度母被称为:“绿色救世主”,也是21度母之首,她的身体呈绿色,两手持有代表“纯洁”的莲花。绿度母为单身坐像,其头部稍向右倾,睁目下视,口微闭,两道弯眉之间点有眉心,面带微笑,给人一种慈祥和蔼的印象,相传文成公主就是绿度母的化身。一般认为绿度母是西藏的女守护神、白度母是蒙古的女守护神。
桑耶寺的经藏供养
每年的藏历五月十五,西藏山南桑耶寺都要举行隆重的经藏供养仪式。经藏供养,在藏语里称“朵得却巴”,“朵得”意为经、契经、经藏,“却巴”意为供养,这个宗教法会传说是由吐蕃时期的牟尼赞普创立的,是桑耶寺的大供之一。
牟尼赞普为赤松德赞的次子,于公元796年接王位,执政时间只有1年9个月,在位期间向桑耶寺提供了铃杵和大幡等多种供品,在大昭寺和昌珠寺建立了律藏我对法之供,在桑耶寺建立了经藏与现证菩,即四大供,大力发展佛教。《王统记》记载牟尼赞普执政期间看到贫富不均,他问一位僧人:“这种现象有办法解决吗?”僧人说:“尊敬的赞普,上供佛主,下布施众生。”于是赞普到寺院敬献了《四阿含经》、《律本事》、《俱舍论》3部经书,向佛像供很多供品,同时向广大百姓布施,从此就有了供养传统。后逐渐传至整个藏区,并形成了著名的桑耶寺经藏供养法会。时至今日,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在经藏供养期间,寺院里举行“羌姆”表演和各种宗教活动。一年一度的“朵得却巴”如今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宗教传统节日之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