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谐”上部地区的踢踏舞
◎西藏日喀则农民在珠峰文化节上表演当地的民间舞蹈堆谐。
“堆谐中的“堆”是“上”或“高地”之意。泛指后藏从拉孜到定日县一带以及包括阿里部分地区即西藏地势较高之处的农村歌舞。它又专指上述“堆”区民间舞传入拉萨等城镇之后,经过艺人和歌舞世家的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
城市“堆谐”,即俗称的拉萨踢踏舞。
每年藏历七月初在拉萨举行的一年一度“雪顿节”活动中,后藏迥巴藏戏团在出演时,穿插表演有“扎聂”(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深受拉萨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和推崇。后传播流传开来,又加工规范,成为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在音乐上配上了笛子、扬琴、京胡、二胡、串铃等乐器伴奏。在旋律上也有所变异和更动,主要体现在:
一、在原民间舞的“谐个”部分前面增添了“绛谐”唱段。“绛谐”的前部分又增添了伴奏引子。
“绛谐”的歌曲部分,以唱为主,可以伴合舞步,也可以不跳。如果要跳,上身自然甩手,脚下只作“二拍三踏步”原地走动的姿态动作就可以了。
二、在原民间舞的“觉谐”前面也规范发展了一段伴奏引子,舞蹈上叫它“谐个”。“谐个”伴奏音乐程式后,任何一曲“堆谐”的歌头步都可以通用。
三、在原民间舞“觉谐”后面,也规范发展了一段伴奏音乐,舞蹈上叫它“谐休”。另外,在“觉谐”歌舞部分进行过程,还出现过门音调,这些纯音乐伴奏为发挥“堆谐”自身的舞蹈性和动作性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天地,使得“堆谐”既有舒展的唱段,又载歌载舞,还有发挥纯舞蹈动作表演的段落。把当代“堆谐”从自娱性推向了表演性。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