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1年 > 第五期

论文摘编

发布时间:2011-12-21 09:59:00来源: 中国西藏

西藏家庭与西藏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

  格勒在《中国藏学》2011年第二期上撰文认为,西藏家庭这一社会基本细胞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当前西藏基层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民主改革以前的西藏基本上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西藏真正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始于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后。从这个角度讲,6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和两次大的生产力飞跃式发展。第一阶段(1951—1966),第一次废除了西藏封建农奴主所有制,废除了广大农奴对三大领主的人身依附,土地通过没收后的分配,西藏家庭分化立户加快。以家庭为中心的个体经济极为适应当时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西藏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第二阶段(1966—1978),这一时期高度集中统一的人民公社组织形式大大强化了集体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家庭的功能被大大削弱,家庭社会文化受到了冲击,社会和政治革命的步伐明显快于经济水平的提高,而物质生产力并没有相应地得到大幅度提高。第三阶段(1978—2010),自1978年底开始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在西藏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土地和牲畜的使用权、所有权由集体转到个体农牧民手中,农牧区封闭单一型的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转向开放多样型的商品经济,商业、消费、传媒等社会生产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也促进了家庭结构向着小型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

  马戎在《中国藏学》2011年第二期上撰文指出,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近年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须应对多种考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传授现代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学校教育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文章介绍了西藏地区教育研究的文献和西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了西藏自治区在双语教学方面的发展阶段,并对双语教学模式现状、如何建立教学授课体系进行了讨论。作者还从教材质量问题、合格教师短缺问题、藏族民众对双语教育模式的看法与选择、双语教育不能与“政绩工程”挂钩等方面,对西藏双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的最后作者还进一步讨论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数字崇拜与文化象征:对“嘉绒十八土司”历史文化内涵的探讨

  曾现江在《西藏研究》2011年第三期上撰文指出,“嘉绒十八土司”很可能源于苯教关于“十八”的数字崇拜及相关的象征文化,“十八土司”并非指嘉绒地区的十八位土司,也无关嘉绒藏族的地理范围。苯教有关“十八”的数字崇拜,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象征文化,如人类起源及古部落、古氏族形成传说中的“十八枚卵”、“十八兄妹”、“十八族”、世界由十八个国家组成的地理概念,以及“象雄十八国”、“象雄十八王”等。随着苯教,尤其是象雄苯教传入嘉绒地区,这种关于“十八”的数字崇拜及相应的象征文化也传入嘉绒地区,并很可能将“象雄十八国”、“象雄十八王”移植到当地,形成“嘉绒十八王”的观念,并随着明清时期各土司制度的兴起而逐渐演化为“嘉绒十八土司”。对于嘉绒的历史地理范围,我们不必再拘泥于“嘉绒十八土司”,而应有其他的思路与探讨途径;其次,在相关研究中,应更加重视象雄苯教文化对嘉绒藏族的历史影响。

藏传佛教金刚法舞面具的制作、分类及其宗教内涵

  才让在《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二期上撰文指出,目前在法舞面具分类方面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作者根据藏传佛教中的神灵类型和法舞中的角色,将法舞面具分为密宗神灵的面具、上师的面具、吐蕃赞普的面具和印度游方僧和汉地和尚的面具四类,而数量最多和最重要的是密宗神灵中的护法神面具。密宗神灵形象复杂,其身形、饰品和手中的法器等,蕴含着许多佛教的哲理和密宗独有的奥义,因此面具也可谓是一种符号。护法神面具上的五骷髅头象征佛德五智;密宗神像口中向上卷起的舌头,表示其舌如同闪电一样快速,象征辩才无碍;护法神面具口中锐利的四獠牙,象征能降服四魔;怒相护法神大张的嘴,象征发出的声音能征服三界,表示护法神法力无边;护法神面具向上竖起的红黄色的头发,象征能引导众生入佛法;护法神面具上的三只眼,象征能洞察三世。法舞面具隐含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集中了密宗的教义。

(责编: 张素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