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话西藏》连载之十二: 与珠峰对话
数亿年前,这里曾是汪洋大海,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她变成了今日的地球之巅。迄今为止,全世界约有4093人7001次登顶珠峰;从1960年至今,中国人攀珠峰登顶人数也已超过180名。而近些年前来珠峰旅游的人更是难以计数,珠穆朗玛的圣洁与魅力日益成为人类追求梦想的向往之地,但随之而来的是,这世界海拔最高的圣洁之地,也面临着自然蜕变和人类污染的侵袭……
公元2016年是世界瞩目的青藏铁路通车十周年,也是我第58次进藏区采访拍摄,此行距我第一次进藏到珠峰,转眼间整整过了30年。
回眸往昔,其间虽然经历了数十次藏区之行,但珠穆朗玛在我心中始终就像她的高度与圣洁一样,永远无法超越。也许这每一次的重访,就是我人生永远没有完结也不想苏醒的雪域之梦。三十年来,青藏、川藏、滇藏、新藏,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50余次藏区之行,近2000余个日日夜夜,是我生命之中最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也是人生之中最向往追求的寻梦过程,当然这更是毕生经历中所拥有的最大财富。
珠峰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与尼泊尔交界处,保护区范围包括日喀则地区定日、聂拉木、吉隆的全部辖区和定结县的五个乡,面积约3.44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五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保护区之一,全世界海拔超过8000米以上的14座山峰中就有5座在此。除珠峰外,在其南侧是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海拔8511米),东侧是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海拔8481米),西侧则是世界第八高峰——卓奥友峰(海拔8153米)和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还有海拔在七千米以上的高峰38座,真可谓巨峰林立,神奇万千,气势磅礴。同时这里也具有从亚热带到寒带渐变的自然景观及其生态系统。以珠峰为核心,含有山川、沟谷、河流、湖泊、森林及其众多野生动物的多种生态并存的独特地域,是地质学、气象学、古生物学、现代生物学最富有和最难得的天然基因库与实验室。因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为保护珠峰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1989年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正式宣告成立,1991年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1994年保护区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2006年列入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也就从那时起,这无可超越的圣洁与魅力之地,成就了我一次次寻梦之旅。
珠峰之行
去珠峰必走定日县,这是西藏进出珠峰的唯一通道。
记得30年前我第一次走进珠峰,历经了千辛万苦,且不说高山缺氧,一路走来除了汽车和摄影器材,全凭两个字“胆大”。无路、无桥、无向导,无吃、无住处、无保障,当时什么后果都没想,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走进珠峰。当时别说珠峰了,就连拉萨都还没有一条柏油路。因无路无桥,结果车陷绒布河。这是珠峰融化雪水汇成的一条河,齐腰深的河水湍急冰冷,车在河里推又推不动,退又退不出,无奈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度,我硬是徒步走了3个多小时,幸运地找到了一辆拖拉机并付了88块钱才将汽车拖出。此后,虽又有数次遥望过珠峰,却未能靠近。1999年,我终于又一次踏上了去珠峰的路。天还不亮,越野车开着大灯驶出了定日县招待所,十分钟后顺利通过了定日边防检查站。6点50分,我们抵达了海拔5200米的加乌拉山口,7点10分太阳从东方升起,虽然高原的云量较多,但海拔8848.4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及高山巨人般的卓奥友峰、洛子峰和马卡鲁峰在轻轻飘移的晨雾和朵朵白云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形态各异的神山奇峰雄姿百态,淡淡的薄云晨雾环绕其间,雪峰在云雾和光影下时隐时现。阳光普照下的金色大地似将这仙境之中的诸峰缓缓擎天托起,气势磅礴,壮美神奇。此时寒风、缺氧竟全然忘却,仿佛身心已归属于这无暇而圣洁的世界。当时的景象令我激动和兴奋,仅仅几分钟,我不停地按动着相机快门,记录下这难得难忘的美好瞬间。后来,我在拉萨采访“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们”一文中这样写道:公元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点燃中华民族圣火仪式。这圣火火种就是由十名西藏登山运动员采集自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峰顶,这是历史上我国运动员登顶人数最多的一次,这一壮举又一次震惊了世界,扬了国威,振了民心。登顶的十人中,桂桑是世界上第一位两次登上珠峰的女性;29岁的吉吉和32岁的仁那,成为我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拉巴从8300米的高度,仅用了4小时47分就突击登顶成功,创下了突击登顶最快的记录;边巴扎西在没有帐篷避寒的情况下,硬是在峰顶逗留了2小时18分钟;突击队长、42岁的次仁多吉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这是他第二次登上珠峰,1988年5月,他从北坡登顶而从南坡下山,被称为世界上双跨珠峰的人。当时他在峰顶不吸氧,楞是停留了99分钟,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登顶停留时间最长的记录。这不仅是登山运动员所创造的奇迹,也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采访之后,两次登顶的桂桑不仅赠送了我一根她登珠峰时用过的雪杖,后来又幸运地得到了她从珠峰顶带回来的一块岩石。
2014年初秋,当我第八次再到珠峰时,条件、环境和心情可又大不一样了。一路走来,昔日的记忆和影像在头脑中仿佛就像过电影,瞬间、定格、对比、寻找、闪现……检查站多了,管理规范了;路又修了,沿途增加了新的指示牌;车也多了,数了数车牌子,全国各地除港澳台,新疆、海南以外,几乎全部涵盖;游客更是增多了不少,各省市、港澳台、亚洲、欧洲、北美一一俱全,而珠峰下的村庄更是旧貌变新颜。我既为珠峰环境保护所做的工作、旅游开发取得的成果,以及周边百姓生活的变迁感到高兴,但说实话,在内心也为珠峰的生态环保而忐忑、担忧和不安。
与珠峰对话
也许是触景生情,也许是再一次重逢,昔日数次珠峰之行的几乎所有记忆此时全部呈现在脑海中,面对珠峰,不论何时心情还是相见如初的感觉令人激动,内心渴望再次与珠峰对话,因为50多次藏区之行,苦与乐,逆与顺,对与错,愚昧与无知,快乐与孤独,寂寞与幸福,仿佛要将这所有亲历的感悟告诉珠峰……我们在游客大本营选了一家叫“喜马拉雅宾馆”入住。帐篷里有6个床铺,其实就是藏民常用的卡垫,店主人索朗卓玛接待了我们,此时由于大部分游客还未到,营地静悄悄的,不时有一两个藏族孩子在玩耍,有的藏族妇女坐在自家帐篷前的摊点旁打瞌睡,还有的妇女背着塑料桶到距此不远处水源点去背水,以便迎接游客。我漫步在营地,一边走一边看,珠峰宾馆、喜马拉雅客栈、大本营客栈,以及什么珠峰酒吧、驴友之家、迎客酒店、雪域旅社等数下来共计58个。在一个叫阿旺玉珍的摊点前,她告诉我,上面规定每年开春的5月搬上来,10月22日必须全部撤出,而她已经在这里经营了4年,生意还不错,但她没告诉我确切的收入。当天下午五点多,轰轰隆隆的汽车发动机的声响打破了寂静的营地,游客陆续抵达。不一会,各种车辆将空旷的营地几乎塞满,我好奇地打量着这四面八方的来客,重庆、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浙江等有二十几个省市区的车牌子,细细一数,当晚在这里安营扎寨的越野车车、面包车竟达80多辆,按每辆车5人计算(只多不少),国庆节之夜珠峰大本营就来了400多人。后来才得知,还有部分外国游人及其他游客选择了在绒布寺留宿或自搭帐篷露天宿营。
就是在这海拔近5200多米的荒芜之地,一群藏岩羊两次进入了我的视野,它们三三两两散落在空旷的山间啃噬着砾石间稀少的植物。运气真好,下午19:50分,浓艳的夕阳余辉正将雄伟的珠穆朗玛照耀的红彤彤,金灿灿,圣洁无暇,金碧辉煌。十分钟,短短600秒,珠穆朗玛的色彩经历了由浅至深,从淡到浓,从金色到红色,再由浓到淡,由深色变浅色直至模糊不清。过程虽然短暂,但她完成了一个周期,辉煌之后,暮色即将降临。天黑了,20点整我也开始下山了,此时环顾四周,原来空旷荒芜的整个山间就我一人了……
位于海拔5200米的绒布寺,寺庙规模不大但名气却不小,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因而在地图上也能找到。因此不论是旅游者、朝拜者、登山者还是探险家,绒布寺是去珠峰的必经之处,昔日因珠峰游客还不多时,人们一般均在此停歇住宿。自古以来,藏族群众就把珠峰尊为神明,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曾在这里一带的山洞中修行,在藏族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中,将珠峰及左右两侧的四座高峰誉为“长寿五姊妹”(即五位女神),因而珠峰被称为“第三女神”。绒布寺又称“札绒布”,属宁玛派寺院,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的河水在寺前缓缓流淌。史料虽有记载,但只知该寺建于16世纪,初建时规模宏大,壁画精美,寺内藏有大量经书。如今虽有部分修复,但已无法还原。该寺分新旧两部分,旧寺札绒布,意为“石坡”,位于现在的绒布寺南3公里处,靠近珠峰大本营,此处原为尼姑修行的地方。
因为偶然,一位向我求班禅喇嘛照片的67岁老人阿旺桑坚,我答应去他所在的上绒布寺,按照与老人的许诺第二天我如约拜访。位于绒布寺南不远处的旧寺遗址,如今除了几间低矮的石房和石塔外,其它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在面积约20平方米的石房内有一个地洞,据说是莲花生大师当年的修行洞。莲花生大师应藏王邀请从印度来到藏地,降伏了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也许恰恰正是这一点,绒布寺与珠峰相吻、相适、相和、相通、相伴。神女峰——珠穆朗玛,在这充满有限物质空间的雪域高原,其雄伟乃地球之巅,其挑战乃无比震撼,真实客观;而与之相融的佛界神灵则无时空地缘所限,时时充满无限寰宇的无形空间,她们是天与地之间,人与神之间,有形与无限之间的相辅相成,相影相伴。这就是雪域,这就是人与自然、佛界与神山永恒的对话。
资料显示,自人类1953年第一次登顶珠峰至今,全世界共约有4093人7001次登顶珠峰;从1924年到2015年8月,共有282人(169名外国人,113名夏尔巴人)珠峰遇难。而从1960年至今,中国人攀登珠穆朗玛峰登顶人数也已超过180名。近些年来,随着进入珠峰景区人数的增多,产生的各种垃圾也逐年增多,有关方面每年配置专门人员和车辆定期对珠峰、卓奥友、希夏邦玛等登山大本营及其它营地的垃圾进行清理,这也成为珠峰管理局的重头工作。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定日分局过去每周用5吨重的卡车将垃圾运出保护区,现在卡车已经改用8吨了。据了解,自2007年至今,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定日分局已清理垃圾300余车,共计500多吨。另据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比较了近三十年卫星图像,发现喜马拉雅山75%的冰川在萎缩。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2010年3月曾公布一份对喜马拉雅山1317条冰川的研究,发现这些冰川自1962年以来萎缩了16%。
珠穆朗玛——世界最高峰,21世纪的今天,不知你将如何面对当今全球气候变暖,气体排放与人类剧增的各种登山、旅游活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