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6年 > 第六期

修缮藏热 “汉人墓地”——内地先民开疆拓土的雪泥鸿爪

索穷 发布时间:2017-06-22 15:50:00来源: 中国西藏

  身材颀长、面容清俊的赤烈曲扎是西藏学者。

  每年清明节时,包括赤烈曲扎在内的拉萨汉人后裔都要去两个地方祭拜祖先,西郊的叫烈士陵园,东郊的是俗称藏热“汉人墓地”的一处历史遗迹。

  藏热“汉族墓地”在拉萨东部指向汉地方位,是一块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风水宝地”。

  沿着1路公交终点站走不多远便是藏热山下颇具规模的“汉族墓地”。墓地门口正前方是原守墓人居住的土坯房遗存和已修葺一新的祠堂旧址。原来镶嵌在土地庙墙体上的《大清西竺义冢碑记》如今占据祠堂藏式建筑正房的左前地,挂满洁白的哈达,碑前堆放着后人献祭的果品和酒水。

  赤烈曲扎告诉我说,他的父系先辈们是跟随清朝大军一路入藏的汉人百姓,在西藏生活了很多年。当年,从昌都、拉里、太昭、工卡到拉萨一线都有数量不等的汉族居民和当地藏胞比邻而居、和睦相处。赤烈曲扎他们的父辈们死后就葬在这片墓地上了。

  一

  根据学者研究,西藏自治区现存的《中夏民国二十年》等民国时期的木匾就是在藏热墓地发现的,是中华民族先民开疆拓土的雪泥鸿爪,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其中刻于民国二十年(1931)的“中夏民国二十年”匾,以下称“匾一”。据学者王川等考证,“匾一”是为了建汉族墓地的土地庙捐献者而立,原安放于拉萨东郊纳金乡藏热村“汉族墓地”侧土地庙。匾一记载“坟地肇自前清乾隆”。

  事实上,在“汉族墓地”出现的清代,中国是以满族人为最高统治上层的多民族国家。当时的驻藏清军是一支由满、汉、蒙等多民族成员组建的军队,因而所谓“汉族墓地”实际上是笼统的说法,也包括了多民族组成的军人以及跟随而来的汉地百姓,还有驻藏大臣下属、部分在藏商人的遗骸等。

  此墓在清代称为“大清西竺义冢”,为钦差驻藏大臣松筠于乾隆六十年(1795),率领“暨阖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捐赀采购中陇荒地一所,周围共计四百五十四丈,界址分明。原备以兵民病故者为寄葬之区,尚曾竖碑为志”;后来碑毁,到了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新修葺。到了晚清,又在墓地旁建土地庙一座。进入民国,经旅藏汉回民众多次重新修整墓地、土地庙,并刻有多块木匾。

  据“匾一”内容分析,1931年在拉萨的汉族(包括回族)人数不少,仅以个人(不含保正)而言,汉(回)族男女个人计有108人,其中王姓9人,李姓8人,张姓7人,杨姓6人,马、陈、刘、戴、周等姓依次递减。关于他们在西藏的组织结构,民国驻藏办事处陈锡璋撰《西藏从政纪略》一文载:“(拉萨)川帮和回帮大部分是前清驻军小官吏及士兵的后裔。西藏政府于每帮中指定二人,充当‘保正’。”结合学界的研究,可见当时西藏境内的汉族的管辖模式与内地的“保正制度”接近,换言之,“保正制度”“替它(西藏地方政府)当差”,在基层单位上管辖着在藏汉族,掌握了在藏汉族的部分管辖权。

  二

  今年78岁的赤烈曲扎就出生在这样一家“在藏汉族”裁缝家里,他的汉名叫瞿国纲。据他介绍,他的先辈们可能是清代陆军进藏时期因生活所迫陆陆续续跟进来的内地普通人家,他们这一批人大都是手艺工匠,有钉鞋的,磨豆腐的,理发的,种菜的,有裁缝、厨师等,一边走路一边为进藏大军提供上述服务称“随营”。史记载藏汉人“概女人能以裁缝,男子内有泥瓦木作等匠。悉为土人所需要,由此和蔼。”他们随清军进藏到拉萨后就定居下来,跟当地的藏族妇女结合,生下了赤烈曲扎们。

  赤烈曲扎的爷爷汉名瞿玉堂,藏族的名字是伯伯坚参啦。他的父亲后来娶了一个藏族小商贩家的女儿,他父亲的名字出现在“《中夏民国二十年》”匾之“匾一”中。

  “匾一”记载当时建汉族墓地的土地庙捐献者名单如下:义济大会三百两;忠孝大会一百五十两;谭云山一百两(等);擦戎噶隆二十五两;阿批噶隆二十五两;仔本龙厦三十两;仲巴甲萨二十两(等);清真寺五十两;农务长打让笃巴十两;农务上洛三洛布七两五钱;(云南)保正桑卓廷十两;(四川)保正胡易安五两;(京)德茂永五十两;解文会五十两;宗本旺主仓三十五两;古旭札巴纳二十两;戴寿林上粗椽子两根;毛方藻五两;徐嫂七钱;王占魁六两、全祠彩画;向子清方桌□张;夏泽富遣番兵□名做工钱;杨元林五钱,瞿嘉珍六钱(等)。匾中记载“瞿嘉珍”即为赤烈曲扎的生身父亲瞿家珍,他的藏族名字叫次仁旺堆。

  三

  另外,“匾一”记载的捐献人还出现了西藏地方的各级官员。属于高级的有“噶隆”(即噶伦)擦戎(擦绒)、阿批(阿沛)二人;还有“仲巴”甲萨;“宗本”旺主仓等。可以看到,当时藏汉回等民族关系是基本融洽的。

  “匾二”所说“请喇嘛开光”,用去了“经资银二十元”,表明在土地庙修缮一新的竣工之日,邀请了藏族僧人前来主持宗教仪式,这既是在藏区的变通之举,也是参加土地庙修建的捐助者中,有藏族妇女及藏汉通婚的后裔的自然要求。

  学者王川、刘波指出,从元代以来,西藏地区成为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汉之间的各种交流更加密切,藏族同胞前往内地经商、居住者颇多,而内地汉、回等其他各族前往藏区者亦日益频繁。历届中央政府注意保护在内地的藏族同胞,亦时刻关注着旅藏汉族的福祉。如前述,原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于1940年3月3日到汉族墓地“致祭”后,在4月10日接见噶伦彭许时,反复说明“西藏政府应维护旅拉萨之汉族百姓,否则将来必影响汉藏关系甚大”;4月14日,吴忠信于起程东返之行前,接见西藏地方官员龙图嘉错,嘱其转告热振三事,其中第三件是:“中央所希望热振者,一,保护旅藏汉族百姓:二、恢复交通等事。”在这一背景下,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西藏地方政府各级官员,对于汉族墓地及土地庙等,自然格外宽容,并且影响深远。在藏汉文化血浓于水的共同浸染下,慢慢地,使得两个民族的子弟彼此不分你我、情同手足。

  出生在拉萨汉裔小裁缝家庭里的瞿国纲(藏名赤烈曲扎),“龙家菜园”的后人龙国泰(藏名索朗坚赞),以及“徐嫂”家的英俊少年徐盛(藏名多吉)等人,经过在藏族各类私塾和民国政府“国立”拉萨小学,及后来的藏干校社教班、拉萨中学、中央民院的学习深造,成长为西藏和北京的著名双语学者和教授。

  四

  经过这些汉裔后代们的多方呼吁,2007年4月 ,拉萨市召开藏热汉族墓地的保护协调会议。

  拉萨市计明南加副市长首先介绍了藏热汉族墓的历史状况和现存保护情况:藏热汉族墓地位于拉萨北郊城关区藏热乡附近的山脚下,据碑记载,墓地“起自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时驻藏钦差大臣松筠、和宁及驻藏文武官员等捐资购买了这片荒地,“以备兵民病故者为寄葬之区”。由于该墓地缺乏有效的管理,墓葬遭受比较严重的破坏。为了及时抢救和保护这一重要历史文物,与会同志认真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成了共识。会议决定将这片墓群尽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防止出现新的建筑,禁止取土和填埋垃圾的行为,并采取措施尽快落实保护经费。

  这片墓地埋葬的是清乾隆时期清军与西藏各族人民一起抵御廓尔喀军队入侵西藏时战死的将士,以及后来为西藏革命和建设中付出一生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人士,它是体现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藏汉民族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历史见证,它的保护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会议决定将这片墓群尽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防止出现新的建筑,禁止取土和填埋垃圾的行为,并采取措施落实保护经费,使得藏热墓地保护项目顺利完工,以独特的历史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6年1月20日,在城关区政府,城关区文物局组织召开了藏热墓地祠堂修缮项目专家评审会,首先由设计单位负责人对藏热墓地祠堂修缮项目做了详细解说。其次,各位专家经过认真讨论和分析提出了修缮意见;另外,市民政局项目负责同志提出,考虑到祠堂的发展前途,建议此次祠堂重建一并解决掉历史遗留的水、电、消防等问题。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