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7年 > 第二期

“一带一路”背景下 西藏边境旅游发展需加速“换脑”

文 / 许万虎 图/白岗卓桑 发布时间:2017-05-04 15:37:00来源: 中国西藏

  近年来,西藏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大通道。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西藏边境地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为当地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注入了新鲜血液。专家建议,未来西藏应以边境旅游发展为突破口,加速跨境旅游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西藏边境旅游“蓄势待发”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西南门户,也是我国通往南亚的重要通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西藏进一步扩大开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西藏边境口岸建设,积极支持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如今,边境旅游产业优势愈加明显——

  西藏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图登克珠分析称,首先基于西藏实施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战略规划,使得当地边境旅游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动力,而且拥有了良好的政策、资金保障以及完备的顶层设计。

  其次,从边境旅游资源来看,西藏边境旅游具备快速发展的潜力。西藏边境地区是我国世界级旅游资源富集区,人文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大,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图登克珠说,西藏边境地区目前拥有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等世界级高峰,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等“神山圣湖”,跨国际湖泊班公湖、喜马拉雅六条沟等自然景区,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此外,西藏与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接壤,是我国通往南亚的重要的门户。基于边境特殊的地理区位,西藏边境旅游业具备快速发展的独特优势。

  据介绍,尤其是随着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通车,进一步促进了中尼及中国至南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流动;同时,川藏铁路等目前正处于规划建设中,未来高原铁路网将延伸至边境口岸,进一步提升西藏对接南亚、发展旅游的动能。

  三大瓶颈制约西藏边境旅游 “提速增质”

  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西藏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选择也日趋明晰,但专家指出,由于自然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未来西藏边境旅游发展仍面临三大瓶颈。

  第一,旅游交通运输及口岸基础设施滞后,旅游接待能力有限。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何刚指出,目前拉萨—日喀则—口岸的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但由于自然条件影响,一些路段常出现封路现象,影响游客行程;而阿里普兰口岸神山圣湖到札达县一路土林景观丰富,但由于沿线道路老化、没有合理规划,使得这一带的景区过于分散且缺乏游客集散服务中心。

  第二,一些边境城镇金融系统不完善。据了解,在日喀则市部分口岸边贸市场商户手中囤积大量的印度纸币,由于缺乏合理的外汇结算机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商人的投资热情,阻碍了边贸互市的发展。

  第三,跨境旅游资源欠整合。专家指出,虽然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且与我国境内资源及文化形成了优势互补,但是缺少跨国开发旅游资源的合作机制,缺少资源整合的有效方案,致使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区域性资源发展力量,也未能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及国际竞争力。

  围绕“一带一路”加速西藏 边境旅游业“换脑”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加速发展西藏边境旅游,助力打造面向南亚开放的大通道,图登克珠、何刚等专家建议,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边境旅游发展规划,加速产业“换脑”,努力破除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第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市场驾驭能力和供给能力。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优惠政策;规划“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域;积极制定边境旅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边境旅游财政转移力度,增加政府投入。

  第二,完善交通及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以青藏铁路和拉日铁路为基础,积极规划以拉萨为核心的高原铁路网建设,辐射全高原;延伸铁路基础建设至边境口岸,打造中国——南亚铁路大通道,实现人力流、物力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跨境区域”内自由流动。

  第三,建立政府间跨境旅游合作。以珠峰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基于“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发展,积极主动争取中尼双方政府之间开展相关合作,带动双边经贸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及多赢。

  依托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探索建立“中尼国际旅游合作试验区”;借助扩大印度香客朝圣的契机,谋划建设冈仁波齐国际旅游合作区等。

  第四,健全边境城镇金融系统,为边贸发展提供稳健的金融支持;提升旅游公共管理服务质量,建立边境旅游协会,加强对边境地区旅游的监管,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和边境地区旅游服务能力,维护好西藏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