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7年 > 第二期

西藏墨脱门巴族民兵卫军20余载护边感人至深

雪域江南 发布时间:2017-05-04 15:46:00来源: 中国西藏

  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德尔贡村门巴族党员民兵卫军,1991年退伍返乡后,主动与边防官兵一起管边控边、强边固边,构起“家家是前哨、人人是哨兵”的民兵戍边模式,赢得边防部队和边境地区群众的广泛好评。

  戍边路上的开路先锋

  1991年12月,卫军退伍返回德尔贡村后,根据自己生在边境、长在边境,对边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特别熟悉的实际,并结合在部队学到的军事技能,当起了德尔贡村民兵排长,和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一起巡逻管边。

  德尔贡村位于墨脱县西南边陲,是墨脱方向最偏远的一个边境村庄,有着近百公里长的边防线。卫军和边防连队一起巡逻防控的山口,远的近百公里,近的有数十公里。通往这些山口的巡逻路线,在不到100公里的直线距离上,两次在海拔500米至5000米的地区上下起伏,落差超过4000米,道路直上直下,几乎是沿着等高线在攀爬,连军犬和骡马也没法通行。徒步巡逻一次短的3至5天,多数10来天,长的15天甚至更久。就是在这样的巡逻路上,卫军一干就是25年,一次次从死亡的夹缝中穿越而过。

  每次巡逻,卫军总是一马当先,冰川暗河带头趟,险峰峻岭率先爬。在巡逻官兵眼中,卫军好比“移动路标”,他踩出的脚印就是一枚枚吉祥的符号,跟着总能逢凶化吉。

  1993年7月,卫军前往某山口探路,来到西莫河边。当时江面上还没有桥,只有一条溜索,向河对面滑去时,卫军身上挂在索道上的绳子突然断裂了,他从高空中狠狠地摔下去,万幸,落在了浅水滩上。岸上有人看到这惊险的一幕,连说卫军傻,为了探路,命都不要了。他说:“如果我不去探路犯险,连队的战友们就要遇险。”

  2014年,在巡逻途中,巡逻部队要经过一道峭壁。卫军二话不说,抓起一卷绳子绑在腰上,他一手抓紧荆棘,一手扣着岩石,脚戳进岩缝里,身子贴着崖壁,像壁虎一样,慢慢挪动。经过近1小时的努力,卫军从峭壁顶端抛下了攀登绳,愣是从峭壁上为官兵踩出了一条路。

  2011年9月,巡逻队返回途中,战士王刚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患重感冒,如不及时返回低海拔的驻地治疗,将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而巡逻分队还需要2天才能返回驻地。卫军带着随行的另外5个民兵和1名随队卫生员,轮流背着这名战士急速往回跑。两天的路程走掉了8个脚趾甲。西藏军区77650部队政委普金承介绍说:“卫军给边防部队当向导以来,自己家的4匹骡马摔死了、5匹骡马累死了、7匹骡摔伤了,他却从来不要任何补偿。”

  巡逻途中,危险重重。2015年,疲惫不堪的巡逻队员在宿营地休息时,战士陈刚在树林里警戒时不小心绊动一根藤条,两个水桶大小的蜂窝从天而降,黑压压的群蜂顿时铺天盖地飞了过来。带队巡逻的某部指导员巴桑罗布立即指挥大家隐蔽,2名新战士一时没反应过来成了毒蜂围攻的目标。卫军一跃而起,把这两名新战士推进草窝深处,自己成了毒蜂攻击的目标,被蜇倒在地,在昏迷了2天2夜后,卫军才苏醒过来。

  2008年以来,墨脱管边控边任务空前繁重。卫军又主动挑起了德尔贡民兵连的反恐维稳执勤科目的训练任务。他认真研究俄罗斯阿尔法、以色列野小子等外军特种部队训练战法视频,总结探索了“刺客”狙击、“高原雪地”生存等6种新的训练战法,训出了一支过得硬的反恐维稳民兵队伍,并带领他们圆满完成了墨脱边境维稳的任务。

  25年来,卫军和边防连队官兵一起参加巡逻186次,协助连队完成军民联训等重大任务77次,独自带领村民执行巡逻、勘察等任务72次,走坏了77双胶鞋,累计行程超过20万公里,勘察开辟巡逻线路3条,成功探索出20多种野外生存技能,创新了3项民兵训法,成为墨脱有名的“活地图”“边防通”“飞毛腿”,被边防官兵和群众称为“边关铁门阀”。

  卫军带领村民在长长的边境线上留下了艰辛的足迹,也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在卫军的影响下德尔贡村如今出现了7家三代民兵,17对父子民兵和27队兄弟民兵。

  保卫家园的无畏勇士

  2014年9月,卫军带领民兵应急分队,与林芝军分区边防部队联合完成了成都军区赋予的山地丛林作战战法演练。这对一位民兵来讲,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荣誉的背后是他在边境应急应战中洒下的汗水。

  “宁丢自己一条命,不丢祖国一寸土。”有组数字可以佐证:25年来,卫军参与执行应急任务443次,其中应急处突256次,抢险救灾177次,处理边境事务117次,并协助抓捕各类不法分子127名……这一串的数字背后,是一位党员民兵的崇高坚守。25年的付出,让卫军对边境情况烂熟于心,了如指掌。冬去春来,虽然连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在抢险救灾、管边控边等保卫边境安宁的行动中,卫军的身影从未缺席。

  2012年那个干燥春季,打靶山突发森林大火,卫军带领57名德尔贡民兵闻令而动,连夜开赴火场。民兵们连续转战3个火场,快速抢挖出7公里的隔离带。大家却没有想到,由于草深风急、森深气燥,火焰一下子窜过隔离带,径直烧掉崖壁草木,造成大片岩石滚落。一时间,50多名民兵和40多名参与救火的村民被烈火和落石的堵截,陷入生死绝境。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卫军将自己的厚外套脱下,叫了几个民兵对着衣服尿了几泡尿,然后将衣服裹在头上,纵身滚向火海,几个民兵在卫军的启发下也照着滚向火海,愣是滚出了条生命通道,带领民兵和村民脱离了险境。

  对于卫军来说,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去年7月下旬,德尔贡村连降暴雨,导致十多户人家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灾情就是命令,不到20分钟,卫军带领民兵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群众家里,30多名民兵在他的带领下在狂风暴雨中与山洪连续抗战3昼夜,安全转移处置受灾群众100多人,及时抢运粮食3吨,抢救家电等物资300余件,清淤1000多立方。

  应急抢险是好手,但卫军挺身而上的地方不只这些。德尔贡所在地区,是我对藏南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拥有主权的历史证据,敌特活动十分频繁。面对复杂的边境环境,卫军眼中有敌情、胸中有激情、肩上有责任。近年来,他积极配合边防部队、公安、武警等部门,协助抓捕不法分子100余人,缴获反动宣传品1万余份,在国门边关上演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

  2008年6月,当卫军得知墨脱县人武部准备在他们村组建一支常备民兵应急分队的消息后,主动请缨担任分队长,并将村里的青壮年纳入应急分队。

  卫军担任民兵连长后,无论干啥都冲在最前头。“放着好好的致富路不好好走,整天忙着当民兵。”曾有人质疑卫军的选择,但卫军认死理:“我是一名退伍兵,也是民兵连长,边境安宁高于一切!”为了更好的管边控边,在卫军的积极奔走下,墨脱格林边防连和德尔贡村建立了联合控边机制,组织边防官兵和驻地民兵开展巡逻执勤,定期安排牧民猎户到争议地区和我控制薄弱地区放牧打猎,宣示主权、通报边情,恢复边境村寨“家家是前哨、人人是哨兵”的优势,有力确保了边境社会稳定。

  一次,墨脱某地100多名不明真相群众受不法分子煽动聚集闹事。危急时刻,卫军赶到现场,耐心向群众作解释。刚开始,有群众向民兵身上吐口水,甚至扔石头。在卫军的耐心劝解下,群众最终明白真相,纷纷感激地说是卫军的忍辱负重才使他们没有上当受骗。

  德尔贡村周围群山密布,至今也还没有正式通车。每天早上,卫军都会走到村里最高处,用那双有力的大手将一面五星红旗插在大山顶端。

  “只要在这里插上国旗,连队战友们巡逻就不会迷路。”卫军告诉笔者。十几年前,连队官兵出去巡逻,在深山丛林里意外迷失方向,丛林里毒蛇、蚂蟥、野兽肆虐。危急关头,他翻山越岭找到官兵,带着大家穿越雷击区。翻越麻黄山,安全返回村里。从那以后,他会雷打不动在山顶上插一面国旗作为路标。

  致富路上的拼命三郎

  德尔贡村是一个门巴族的古老村落,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是一个没有产业支撑,至今也尚未正式通车,仅靠传统种植维持生计的贫困村。1962年反击战后,由于受不法分子的蛊惑煽动,德尔贡村原住民大都逃离他乡,造成边境空虚。为了夯实边境,还是孩童的卫军就和乡亲们一起,从墨脱县背崩乡阿昌村迁到了德尔贡村。由于不通公路,加上偏僻闭塞,迁入的群众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1989年,年仅15岁的卫军带着全村人的期望走出大山,参军入伍。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技能,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军农两用人才”。

  3年后,卫军退伍回到德尔贡村,当上了村民兵连长,成了村里的希望。

  为了解决耕地缺乏的问题,卫军利用在部队学到的科技文化知识,领着村民没日没夜除杂草、劈荒山、挖沟渠、开新路、种果树苗,平均每天劳作10多个小时。凭着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卫军带着村民硬靠锄头和砍刀在荆棘丛生的“狗熊窝”里开垦了4000多亩梯田,大量种植青稞、鸡爪谷、玉米等农作物,结束了乡亲们“一年只有半年粮,还有半年吃菜糠”的历史。他还带领村民种植了柑橘、柠檬、香蕉等果树数千株,栽种辣椒、萝卜、韭菜等蔬菜20多种,饲养猪、鸡、鹅、兔等禽畜10多个品种。

  由于山高坡陡,不通公路,村里的发展严重受限。为改变这一现状,1993年春,卫军以党员身份向背崩乡党委签下了“军令状”:“进村骡马道不通畅,请组织开除我。”

  这是墨脱县最艰险的骡马道,10公里路段盘旋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峡谷间。县交通局先后组织5支施工队,都因山高路险、高寒缺氧等困难而修修停停。卫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尽快修通这条致富路,卫军自告奋勇请战。他带领50多名德尔贡村民兵扛着鲜艳的民兵旗帜,高唱民兵之歌,向高山峡谷深处挺进。

  民兵扎西告诉记者:“哪里最危险,哪里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卫军的身影。”他每天最先上山修路,最后下山休息,总是修筑最危险的路段。在一处悬崖处,由于石块坚硬,施工队作业3天没有进展,卫军得知后主动换下施工队,集中人力轮流作业,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整整半年时间,卫军没有下山洗一次澡、理一次发,衣服被山上的荆棘撕扯成条状。骡马道修通下山时,长头发、长胡须的他成了家人眼中的“野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的奋战,卫军带领村民修通了德尔贡村历史上第一条骡马道,加快该村脱贫致富进程。如今,在卫军的积极奔走下,通往德尔贡村的乡村公路正在紧张施工。

  为帮助乡亲们学会利用土地来发展适合的产业,卫军主动去内地学习兰草种植技术。随后,他们自发举办了兰草种植培训班,动员村民参加培训,学习和掌握各种不同兰草的种植方法。目前,德尔贡村兰草种植已初具规模,并陆续引进和发放迷彩兰、燕尾兰等品种的兰草,仅此一项每个家庭一年可多收入3000多元。

  德尔贡村雨水虽然充沛,但村民的饮用水需要到山下河里背运,十分不便。2004年,卫军号召村民集资200元,同时争取到“农村安全人饮工程”项目,通过带领村民投工投劳,将自来水引入了村里的每户人家。

  默默付出,无私奉献,让卫军收获颇丰。如今的德尔贡村,在卫军的带领下,军民鱼水情深,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群众生活幸福安宁,已是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

  在保家卫国和扶贫攻坚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卫军,用自己的感恩情怀和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为党分忧的真谛。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