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区合力抗击包虫病
2017年全国包虫病防控技术研讨会于6月中旬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范围的包虫病专家、寄生虫病专家,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以及多省区基层包虫病防疫人员在研讨会上建言献策,就包虫病防控关键技术、我国包虫病防控规划与标准以及重点流行区域包虫病防控措施等进行了讨论和经验交流。
川西部藏区是全国包虫病的重度流行区,特别是甘孜州石渠县的疫情最严重、防控条件最艰苦。近些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将包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全省富民安康、改善民生及民族地区发展等重要工程来抓,取得了初步成效,疫区人畜包虫病感染状况总体好转。此次研讨会选择在四川省召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包虫病作为人畜共患的慢性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新疆、西藏、四川、青海、内蒙古等地区,6000万人口受到包虫病威胁,60万人口受到包虫病的病苦折磨。包虫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严重影响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青藏高原农牧区,几乎家家都养犬,流浪犬也特别多。犬是包虫病的主要畜类宿主之一,由于藏地特殊的民俗和宗教信仰,即使是感染了包虫病虫卵的犬也不会被人为的宰杀。再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卫生条件较差,动物宿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人畜共饮造成水源地被虫卵污染,以及吃生肉、饮用未烧开的水等生活习惯,使得藏区包虫病防治难度较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包虫病防控工作,2015年6月4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召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就如何做好西部农牧区包虫病防控工作建言献策。2016年,国家出台《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 2020年)》,明确了下一阶段的防控目标、工作指标、防治策略和技术措施。
控源头 投放新型药物
中国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时建忠介绍,近年来,在农业部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疫区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围绕包虫病源头治理开展了大量工作,建立了犬只投药、家畜免疫、投药免疫综合防控等3种模式,在四川、青海和新疆设立了6个技术推广示范区,同时运用新型药物和疫苗,落实传染源控制措施。2014年到2016年,全国包虫病牛的平均感染率由4.46%下降到2.12%,羊的平均感染率由4.05%下降到2.17%,犬的平均感染率由6.6%下降到5.02%。
在包虫病整个传播链上,人是受害者,但不参与病源循环,犬、牛、羊等才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只有切断传染源才能控制包虫病,尤其是在农牧区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犬类,是包虫病防控关键之关键。”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阳爱国强调。
几年来,国内外防治包虫病基本上都采取以给犬类定期驱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因此新型驱虫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是防控包虫病的重点之一。
在犬类包虫病用药方面,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联合作为中国兽用驱虫药领军企业的北京中农华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了犬包虫病防治专用驱虫药:爱普锐克,为包虫病从源头——终末宿主得以彻底控制奠定了基础。该药物在研发上对其最主要驱虫成分“吡喹酮”进行掩味处理,制成微米大小的微粒,并采用犬类所喜爱的味道如鸡肉味、牛肉味等为辅助,具有良好的诱食性。据悉,为了保证投药效果,基层包虫病防疫人员还会将药物包裹在新鲜酥油里,诱使犬类等肉食动物主动咀嚼或吞服。“药物对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成虫及未成熟虫体都有较好地驱除效果。”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包虫病专家郝力力说。
据包虫病重灾区石渠县畜牧局副局长降多介绍,犬包虫病专用驱虫药必须坚持每月固定投放。犬主在第一次驱虫后,栓养犬三天内的粪便必须深埋处理,避免驱虫后排出的虫卵对环境造成污染。“今年3月我们对全县47名乡镇兽医员进行了包虫病防控技术培训,重点就是针对犬只管理、犬只驱虫、病害动物内脏的无害化处理、犬粪收集及无害化处理的相关知识。”降多说。
重免疫 疫苗利剑出击
农业部兽医局防疫处侯玉慧介绍,《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将包虫病作为优先防治病种之一,提出了明确的防治目标。2015、2016年国家投入动物防疫应急经费达5.67亿元、6.37亿元,其中大部分用于包虫病防治工作,2017年将家畜包虫病免疫和犬驱虫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建立了稳定的财政保障制度。
包虫病免疫方面,重庆拥有世界上第一条动物包虫病疫苗生产线,其生产的羊包虫病疫苗具有高保护率。防控实践证明,在高寒牧区,只是通过给犬驱虫难以改变包虫病的高流行状况,采用给羊免疫与犬驱虫的综合防制措施,可显著降低动物感染率。羊包虫病疫苗运用基因工程技术、高密度发酵技术和分子截留技术的有机结合和运用保证了疫苗的质量和效率。
为什么包虫病疫苗要首先运用到羊身上,而不是犬身上呢?记者向拥有该项免疫技术的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伏刚请教。原来,犬的感染主要来自羊的患病器官,对羊免疫后产生抗体,抗体能够阻止从虫卵中孵化出的六钩蚴在体内继续发育为棘球蚴,进而阻止犬特别是流浪犬、野生动物吃到患病脏器,从而阻断包虫病的循环链,达到防控包虫病的目的。另外,把包虫病疫苗运用到羊身上,也解决了家犬驱虫费工费时、流浪犬数量众多管理困难、其它野生动物寄宿主无法掌控等难题。
同时,四川省羊包虫病检疫采用了澳龙公司全球独家生产的羊包虫病间接ELISA检测试剂盒和羊包虫病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用于快速检测羊包虫病的自然感染情况和评估羊群的免疫情况。“2小时内可以得到结果,且样品处理量大,为我们在基层摸清情况节约时间。”郝力力说。
伏刚介绍道,前期羊包虫病疫苗进行了1200多万头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羊的保护率达91.7%,免疫羊能获得一年以上的免疫保护期。目前,公司羊包虫疫苗产能超过6亿头份,主要在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四川7省区投放使用。“最近,全球第一支牛包虫病基因工程亚疫苗已由我们研发成功,正在临床试验阶段。”伏刚说。“我们也期待,更多专业精尖人士与当地政府、群众携起手来,早日彻底解除青藏高原包虫病的威胁。”
谈经验 防控形成合力
四川省甘孜州动物疫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朝辉介绍,去年底,石渠县派出由机关干部职工和乡村干部组成“千人小分队”,到全县23个乡镇开展犬只摸底调查。一个月下来,共登记家犬两万余只,集中圈养无主犬一千余只。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进牧区、进学校、进寺庙、进家庭等宣讲活动,全民健康教育覆盖23个乡(镇)、166个行政村、9.3万人次。如今,石渠县每个村都有专门的包虫病防治员和犬只驱虫员,尼呷镇的麦玖根呷就是其中一位。“我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日常包虫病防治宣传,协调州县卫生系统做好包虫病入户筛查,还有包虫病患者资料的跟踪管理。”麦玖根呷说,每月10号还要对家养犬只及牲畜进行定期驱虫。
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朝波介绍,2015年以来,在全省三级兽医防疫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以“犬只驱虫”和“家禽免疫”为核心控制传染源头,切断传播循环链上的三个关键点,抓好八项具体防控举措的“双灭源三切断八举措”的“238”石渠防控模式,在整个四川省内所有包虫病流行地区复制推广。
甘肃省动物疫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陈昌介绍,全省家畜包虫病重点流行县56个,去年已经完成了20个牧区、半牧区家畜包虫病流行县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甘南州与青海、四川交界的四个县开展了包虫病免疫工作。2017年正在开展36个农区流行县流行病学调查工作,8月份还将召开全省包虫病防控现场会,深入开展包虫病防控工作,力争完成国家防治规划确定的各项防控目标。
2017年,青海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7-2020年)》。省级农牧部门高度重视寄生虫病监测工作,培养了一批寄生虫病监测的人才队伍。“我们及时总结全省寄生虫病调查和防治工作,形成技术成果在全省示范推广。制定了DB63/T457《包虫病防治技术》和DB63//T1391《青海省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蔡金山说。青海省犬驱虫工作覆盖全省所有的县,并在20个重点县市实施了犬驱虫和羊免疫双源头控制技术。2016年至今,青海省共对犬驱虫1005.61万条次,免疫新生羔羊1172万只次;组织编印发放藏汉双语《包虫病防治技术手册》和《防治包虫病知识问答30问》10余万册;启动“一户一卡”百万宣传工程,组织编印藏汉双语《包虫病防治知识卡片》100万册,发放到100万农牧民家中,开展宣传入户行动,
去年,以包虫病源头防控为主题的电影宣传片《格桑花开》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桑科草原拍摄。这部宣传片是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联合青海、甘肃、四川、新疆、西藏等西部省份兽医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所,精心策划拍摄的。该片以一个藏族家庭抗击包虫病的故事为主线,结合兽医专业技术干部下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故事情节,体现农牧区群众对抗包虫病、各民族紧密团结、共同脱贫奔小康的具体情节。
“包虫病是牧业生产方式和牧民生活方式的折射。”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何维指出。在国际上,新西兰、冰岛等过去也面临着包虫病防治的问题,现在随着这些国家畜牧业的现代化,包虫病得到了有限控制。何维建议,包虫病防治可借鉴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实施跨流域、跨部门的合作,并将社会化动员和专业化防治相结合,提高效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