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里的美丽人生
今年7月,已经毕业的加央丹增请求老师允许他继续留校学习一年,他要让自己的唐卡画功和软陶制作手艺得到进一步提高。校长云旦平措和老师们商量后同意他的申请。这件事使加央丹增和他的老师索朗次仁格外高兴,他们用无声的笑和拥抱表达了内心的喜悦。索朗次仁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了九年,2012年毕业后考入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学习软陶和糕点制作手艺,2015年当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得知母校(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有意要聘他为老师时,索朗次仁高兴地答应了。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他敞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他也要和这里的老师们一起努力点亮和自己一样的聋哑孩子们的人生。
学校的软陶制作室里,摆放着孩子们制作的各种藏式艺术品或可爱的小玩偶,它们宛如一缕阳光照进心底,触动着我心里的最深处,艳丽的色彩,极具想象的创意。加央丹增指着自己制作的作品《双鱼戏水》,露出羞涩的笑容,那是一种能融化人心的笑。孩子们的软陶作品非常受欢迎,每年学校举行校内义卖时会被一抢而空。最近北京一家文化公司正在与学校就软陶作品网上销售进行沟通,他们将无偿帮助孩子们的作品走向市场。
和加央丹增一样,学习手工地毯编织的次旦欧珠和次曲两位同学也向学校提出了继续深造一年的申请,他们在毕业之前还精心编织了一幅挂毯,将校徽连同他们对母校的美好祝福织在了一起,他们要用自己学到的手艺代替语言,为母校即将举行的20年校庆送上自己的一片心意。
虽然不能和聋哑孩子们进行流畅的交流,但走到校园任何一处,我都能从孩子们大方的微笑、手拉手的轻快脚步中读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这种自信也是宁红兵和特校历届老师们最希望看到的,为此,他们愿意奉献自己的青春、心血和后代。
宁红兵,一位有着清俊黑瘦的面容、执着如一的河北汉子。1986年他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自愿援藏至今,整整31年奋斗高原,从狂热的青春、渐进沉稳的中年到恬淡的今天,青藏高原见证了他对这片土地和西藏特殊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当年一起援藏的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回内地了,只有宁红兵坚持了八年。八年援藏任务结束了,远在河北日盼月盼的他的父母却得知儿子要留在西藏,家人不理解为什么他要放弃组织分配的好单位,放弃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刻而要坚守高原艰苦的生活。宁红兵深深体会着父母兄长对他的思念,但他知道这里的孩子们更需要他。八年的高原工作生活让他爱上了拉萨的人文风情,爱上了一位藏族姑娘并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小家。
1999年西藏筹建了自治区历史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宁红兵从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调整到特校担任副校长,从副校长到校长,再到书记,拉萨特校从借班上课、挂牌成立到搬入教育城新校区,他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干就是十八年。宁红兵老师永远不会忘记十八年前当学校首批聋哑孩子向自己扑过来时,他的心狠狠地被震慑了。宁红兵知道残疾孩子属于弱势中的弱势,他们需要我们,他发自内心地愿意陪伴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特校办好。从此日出日落、春去秋来,宁红兵的心扑在孩子们身上,他的影子始终在特校校园里。只有周末家里才会有宁红兵的身影,然而爱人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他们的子女、孙子孙女都是爱人一手带大。每当爱人发脾气时,宁红兵从来一言不发,他深知爱人这些年的艰辛,他总想着等退休了好好陪陪她,弥补她。多年的高原生活工作,使宁红兵患有严重的高原性心脏病,他的办公室常年备着氧气,可他一直坚持在学校住着直到去年新校长上任,因为只有离孩子们近点,看过孩子们吃过晚饭,每个宿舍的灯依次灭了,他才能休息得安稳些。远在河北的父母离世时,因为工作他都不在跟前,回忆起对父母的愧疚,宁红兵沉默许久。而后这个刚毅的汉子抬起头来,说他的很多残疾孩子都个个长大成才,走向社会能够自食其力,自己多年的努力给一个个残疾人家庭带来了欢乐和信心,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宁红兵的儿子宁晓寒生活在西藏,和他尊敬的父亲一样,他也深爱着这里的人们。宁晓寒从南京特殊师范学院动漫专业毕业后经自治区统一考试也成为拉萨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老师,教孩子们美术、体育和数学课程,宁红兵希望26岁的儿子继续努力,领着特校的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一技之长,在自己奋斗了十八年的地方奏响人生精彩篇章。
作为特校教育工作者,宁红兵认为老师应以德为先,十八年里,他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特校老师,贵桑朗珍就是其中之一。贵桑朗珍是1999年学校筹建时第一批七位特校教师之一,普校专业毕业的她和其他六位老师被派到北京特校学习一年,系统了解和认识了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看到内地残疾孩子们享受着优良的学习条件,想起区内还在家里闲着的残疾孩子们,贵桑朗珍他们满腔热情。她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在拉萨七中借两间教室开课时的情景。因为社会对特殊教育的不理解和残疾孩子家长的不信任,他们的招生工作格外困难。七位老师每天走乡入户,宣传特殊教育的意义,耐心地给满腹疑惑的家长做解释工作,反复开导家长们,孩子残疾了不是天塌下来了,残疾孩子应该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也可以通过教育、掌握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人生。当招到首批七名学生时,老师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七名学生就如同老师们的宝贝,获得了悉心呵护。老师们自己掏钱、自己动手制作学习卡片,尽量使孩子们在课堂上有更直观的印象,精心地留意着孩子们每一次的进步。为了使更多的残疾孩子受到教育,老师们上午上课,下午仍然要去居委会、社区招生。2000年拉萨纳金路拉萨特殊学校新校区内彩旗飘扬,学校正式挂牌建校,当全校35名孩子的家长将洁白的哈达献给老师们时,贵桑朗珍和家长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他们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宁红兵认为当好特校教师必须以德为先,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他们孩子,理解他们,爱他们。他总结的一句话是:“恬淡、宁静”。云旦平措校长去年来到拉萨市特校,他深刻感受着宁红兵这句话对于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他将这句话悬挂在办公楼的电梯口,让老师们上下班时都能看到,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特校教师。
尽管特校的老师们都或多或少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但是和普通学校相比,老师们费力的投入却成效极其微小,也有老师为此感到失落。为了鼓励老师们,振奋精神,宁红兵根据自身经验,反复琢磨,制定了拉萨特殊教学校“六心”师德标准,用贡桑朗珍老师的话说,在特殊教育起步阶段,在老师们感到迷茫之时,是“六心”师德标准始终鼓励、鞭策着老师们走过一个个艰难的台阶,这也是这么多年来自己能够坚持走下去的精神支柱。“六心”即“爱心、信心、恒心、耐心、精心和倾心”。爱心是从事特殊教育者必须具备的素养,要发自内心地关爱残疾孩子,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信心是相信残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成才;恒心是正确认识特校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挫折和苦难,必须持之以恒,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耐心是要静下心来,要反复教,树立普通孩子一遍能懂得残疾孩子要教五遍、十遍甚至更多的观念;精心是切不可因孩子们残疾就随意应付,根据不同残疾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倾心是抛开杂念,倾自己所有精力投入特殊教育;前三个“心”是态度问题,后三个“心”是职业素养问题。这些年,宁红兵一直不忘自己当年的决心,一路走来也是这样教育身边的老师们,他们共同营造并悉心呵护着今天拉萨特殊教育学校和谐温馨的大家庭氛围。
如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山南、昌都和那曲四个地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建校了,拉萨市特校作为自治区首批也是唯一一所特殊学校无私地将十八年来的办学、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兄弟学校,各特校的老师也都是从拉萨市特校培训出去的,“六心”的师德标准从拉萨特校走出校门,在全区各个特校不断传承和创新,改变着众多的残疾孩子和他们的家庭的命运。
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聋、盲、培智三类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后学生可接受该校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根据市场用人情况及学生自身的条件分别开设了编织、裁剪、绘画、陶艺、酒店服务等专业。孩子们完成了在校九年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业,要实现基本就业,走向社会,但老师们却在担忧孩子们的就业问题。为了残疾孩子的就业问题,学校领导们四处奔波,多方呼吁,请企业前来学校签合同、找各院校请求安置,很多毕业生已在拉萨喀瓦坚藏毯厂、唐卡工作室、酒店等实现就业,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变着命运,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宁红兵和云旦平措等校领导还在各方奔走,希望能够形成政府、教育、民政、残联和学校的联动协调机制,使残疾孩子的就业问题能够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去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搬入位于拉萨东郊的教育新城里,占地六十亩,教室、宿舍、食堂、操场宽敞洁净,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康复设施和优秀的师资队伍,走到校园每一处,孩子们看到老师都会深情地过来拥抱,老师们致以父母般喜悦的微笑。午饭时间了,当班老师紧紧地握着盲孩们的手,送到操场,再由生活老师接过孩子们的手,一起说说笑笑走向食堂,远处飘来饭香,温馨如家。
离开孩子们的课堂,墙壁上醒目地挂着“教师誓词”:我将时刻警醒我的责任,履行作为特教者的全部义务,即使清贫与寂寞,即使繁琐与辛劳,我也将坚定不移地坚守这承诺,永不言弃,静静地守护这一方净土,奉上爱心千千万,倾情呵护这一群折翼的天使,让他们放飞梦想,在蓝天上自由地翱翔。
走出特校大门,孩子们在远处不停地招手,我一直朝着他们微笑,相信所有的孩子一定看到了。我在心底深深向特校的老师们致谢,是他们真诚的爱心和常年的奉献使这里的无声世界变得如此有声有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