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西藏,我的家园
回顾23年前离开家乡时,我心里真是百味杂陈。当年我在拉萨满是垃圾的狭窄街头茫然四顾,流浪的人们与野狗处处可见,不时有乞丐向我走来,又踽踽而去;轻风吹过,沙尘裹挟着纸片、塑料、破毡袜向我扑来……我义无返顾地上马蹬车,绝尘而去。去一个未知的国度,去寻找一个梦想的未来。
纽约8000多个艰难日夜,购房买车、生活日趋稳定。纽约都市的繁华,乡间的恬适;生活的无忧,旅行的惬意;他乡的友情,儿女的成长;现实中的一切很少入梦,唯有家乡八廊街的古老建筑和那大大小小的街巷,会时不时地突然坠落梦中,让我惊心,引我落泪。终于,去年与今年的仲夏,我有机会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我不敢想象这……还是我的家乡吗?宽敞的大街,气派的高楼,繁华的商铺,干净的街道,特别是身着干净、鲜艳民族服装、满面春风的乡亲…… 去年去的是拉萨与日喀则,那里的变化已经让我吃惊,今年的行程是山南与林芝,一个被称作西藏小江南的地方,离那不远的墨脱,曾是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林芝周边的景物再次让我吃惊!那些我熟悉的低矮碉楼,那条记忆中的泥泞马路,那寂静而杂乱的村野,都哪里去了?一座座石砌碉楼散落在山坡、山脚,碉楼前干净的水泥路通向我脚下的公路,牧草棚边停着牛车和汽车摩托车,衣着鲜艳的乡亲在房前、草场忙碌。每个村庄都有一处漂亮的经院,传来转经筒若有若无转动的声音。蓝天、阳光、草原,碉楼、转经筒和那鲜丽的衣裙,简直就是我期待的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梦境啊。是人的安居乐业,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人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论你是什么民族、什么工作、有钱没钱,是健康还是残疾,人们都相互尊重、各尽其能,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论是动物、植物,每一栋建筑或物件,都是人类的朋友、家人,生命的组成部分,分别享受着自己的尊严,浸润着周遭给予它的尊重。没想到,23年的追逐,我的梦想却在我遗落的家乡落地了!
安居工程彻底改变了农村面貌
从林芝到山南回拉萨,由东到西,从南到北,西藏最亮眼的就是那些漂亮的碉楼和各种藏式民居了,它们是簇新的。由于大路、小路,包括每座碉楼之间的道路,全部由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过去人车一过尘土飞扬的场景不见了。碉楼干净了,凉草的棚子干净了,连牛羊看着都干净了。碉楼的颜色鲜艳起来,牛羊的黑白清晰起来,衬上绿色的山坡地角,清亮的小河流水,景色是那样的美!
我在美国奋斗了大半生,虽然住进了别墅,可这些,这儿的农牧民家家都有,有的农牧民还在房子上加盖了豪华的屋顶。当地的乡亲们告诉我,这都是政府安居工程带来的。“十一五”期间国家给出了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帮助西藏解决占基层80%人口的21.98万户农牧民的居住问题。到2012年底,全区210万农牧民圆了“新房梦”。一批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态型村庄散布于雪域高原,全面提升了农牧区整体形象,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国家对民族地区扶贫的力度如此之大,让我这个出生在拉萨的游子十分羡慕和感动!
特色产业加快了西藏经济发展
在西藏期间,我参观了奇正藏药厂、西藏藏医学院制药厂,唐卡博物馆、山南地区扎囊县手工织布小型家庭工艺制作等企业和场所。
奇正藏药是西藏的品牌特色企业,在国家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下,2011年,公司药材收入巨增366.21%,达到2.78亿元;仅仅4年,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就已达9.95亿元。截至2016年底,西藏的上市公司达14家,生产藏药的企业就有6家,这一特色产业已经成为了西藏经济发展的龙头。
唐卡是前人留下来的历史遗产,是研究古代绘画艺术和西藏历史、人文文化的宝贵资料。拉萨唐卡博物馆是一位名叫达娃的民营企业家建立的。考察中,达娃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唐卡绘画艺术的全部流程,还特别介绍了自己工厂制做唐卡矿石颜料和出售唐卡的相关情况。作为最具特色的工艺品,世界各国的游人都竞相收藏唐卡。我为这一古老艺术重现生机分外高兴,更为这一古老技艺能为西藏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心存慰藉。
在山南地区,我了解了扎囊县手工织布小型家庭工艺制作情况。这样的手工织布已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支柱产品。那丝丝缕缕,传递着阿妈的温柔与勤劳,也传承着乡亲们千百年来的审美、文化与祝福。
如今,西藏的优质企业越来越多。据介绍,仅在2011年到2015年的5年间,西藏被认定的自治区级别的扶贫龙头企业就有25家、农牧民合作社32家,这些企业和合作社,涉及现代农业、民族手工业加工、旅游观光等多个领域,他们构成了西藏的经济体系,为西藏的快速发展提供能量和支持。
交通建设为西藏 插上腾飞的翅膀
2002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的消息传到海外,我连续几天都非常激动!家乡终于快有铁路了!2006年这条铁路通车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结束了。至今我无缘乘坐这趟列车,但我曾无数次地幻想:我乘坐着列车经过唐古拉山,羌塘草原、错那湖、羊八井……在充满氧气的车厢里静看天边的流云、沿线村镇的白墙黑顶、如画的山川、如贝的羊群、如漆的牦牛群……
我时时关注着家乡交通的建设情况。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了,全县1.2万多人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
2014年,西藏的第二条铁路拉日铁路开通了。
2017年3月,总投资38.27亿元的贡嘎机场也开始了改扩建。
我眼前这条西藏的第三条铁路拉林铁路的路基已经成型。
我知道,不久的将来,当西藏铁路网建成以后,乡亲们将会更加富裕,我的家乡将会更加美丽,记忆中那兜兜转转、绵绵长长的回乡路再也不会那么漫长了。
信仰自由留住了 乡亲纯真的品质
此行,我还去了喇嘛岭寺,布久寺、桑耶寺、昌珠寺、雍布拉康、藏王墓、尼玛唐寺等寺院圣地。其中部分寺院我在家乡的时候就去过。那时的寺院因为资金紧张年久失修,多数泥墙剥落、颜色暗淡、室内黑暗,显得破旧不堪。而这次进寺却都让人眼前一亮,每一座寺院都是那么地有光泽、有神采,让人有忍不住顶礼膜拜的冲动。
寺内住持告诉我们,这些寺院除了对观光团收费,对信徒是不收费的,对当地民众也是不收费的。有几位内地来的散客,双手合什,恭恭敬敬地排在上香者的队伍中,等到了佛的面前才发现原来所有的香客都自带着酥油烛灯和上香的供品,他们围在一起手足无措。看到这种情景,好几位当地香客从自己的袋子中取出香烛、荷包,当他们给香客钱时,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尽管语言不通,却连连摆手,示意他们往前走。看到这一幕,我无声地笑了。看着我的乡亲们那么自由而虔诚地礼佛,那么温和而善意地对待每一位善良的民众,我从心底升腾起一种敬仰和庄严。
在山南,尼玛塘寺院正在修建中,男女信众们正在唱着“阿谐”(一种歌曲)“打阿嘎”(打夯)。“打阿嘎”是藏民族修建建筑物的一种独特技艺。修建建筑时,乡亲们从山中取回独特的矿土,用绑着石板块的木棍,不停夯砸着这些矿土,直到夯实后用来砌墙和做屋顶。这项技艺如今不常用在民居的建造中,却常用于修建寺庙的工程中了。大家心甘情愿地做义工,“打阿嘎”的过程中,队伍整齐、边干边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眼前,大家脸上那纯真而热情洋溢的笑容,显示着劳动的快乐和为信仰尽心尽力的满足。
文化底蕴增加了家乡的魅力
在参观了西藏佛学院、西藏大学、西藏社科院、西藏人民出版、自治区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后,我感慨离开家乡20多年,这期间朋友圈变了,工作环境变了,生活条件变了,也许连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也变了,唯一不变的是文化血脉。
我们熟悉并尊崇着民族的礼仪,亲人相聚时本能地说着家乡的话语,家乡人民的整体素质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今天的西藏,也许很多不文明的行为还没有杜绝,但是风气的变化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在拉萨的街头,你也许还可以看到有人不管红灯绿灯,随意横穿马路。但汽车往往会让着行人,不摁喇叭,更不开窗骂街,这时,行人会加快脚步,并举手致谢。在今天的拉萨,你基本上看不到街上有乞丐,满眼是自信满满的民众游逛在商场、图书馆和各种公共场所,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的服务设施全部免费,让人处处享受着应有的便利,有很多是在其他国度没有的便利。货架上货物充足,档次、品质和内地无二;街道宽敞干净,行人往来有序;市场热闹非凡,买卖双方笑着讨价还价。这一切不管是在美丽的拉萨城市,还是在林芝、山南、日喀则地区,都是一道固定的风景。
风声簌簌,水流潺潺,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描述我再一次见到的故乡西藏。这个像天堂一样纯净的地方,诠释的是天荒地老的永恒不变,解读的是天荒地老的深邃无尽,呈现着人类憧憬中永远的伊甸园景象。
我为家乡西藏祈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