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7年 > 第六期

“吃得好”:从粮袋、餐桌看西藏农牧民的民生变迁

罗绒战堆 李中锋 邓梦亭 发布时间:2017-12-22 16:13:00来源: 中国西藏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挂在口边最常用的问候语就是“吃了没有?”。从西藏自治区的实际看,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原因的综合作用,西藏长期以来就是中国贫困问题相对突出的一个行政区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贫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分布于农牧区。西藏农牧民的粮袋和餐桌不仅关系到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西藏各族儿女的生计安全,而且直接影响着西藏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从粮袋看温饱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人均耕地面积为2.01亩,单位亩产仅为76公斤,人均年生产粮食仅为153.2公斤。在绝大多数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的旧西藏,粮食收成中很大一部分需要交与耕地的占有者——三大领主。土地耕种者交与土地主人的地租均占总收成的50%以上。由此推断,当时农户每日人均可支配粮食不足半斤(250克)。

  从社区调查反馈的情况看,1959年以前,四个社区人均耕地面积大致在2亩左右,正常年景的青稞单产为5“藏克” 左右,人均生产粮食仅有140公斤,扣除地租后,农户人均每天可支配粮食就仅有250克上下。从旧西藏走过来的许多老人讲,“糌粑吃没了,就把脸装进糌粑口袋,外出乞讨”。1959年以前,每每青黄不接之时,四个社区中就有两个社区集体外出乞讨,难怪当时拉萨市一半的人口是来自各地的乞丐。

  西藏于1985年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经过此次改革,西藏农牧区的生产关系从旧西藏的生产资料神权占有时代和文革时期的公有时代,过渡到了生产资料使用权的农牧户占有的新时期。不仅如此,中央政府率先在西藏取消了各种农牧业赋税,西藏农牧民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批不交“皇粮”的农民。这就意味做西藏农牧民在自己土地和草原上耕作与畜牧,所得劳动成果的支配权完整归属农户自己。

  1985年西藏的粮食单产达到91.3公斤/亩,当年人均粮食产出为267.9公斤,考虑到西藏农牧民享有的零赋税政策,西藏居民每天实际可支配粮食为0.74公斤,是1951年人均每天可支配粮食的3倍。根据1989年的实地笔录,四个社区青稞平均单产在7藏克左右,日人均可支配粮食为0.8公斤 。根据当时社区农牧民的经验数据,人日均0.6公斤粮食就够吃饱的标准,西藏进入改革开放之初之际,农牧民的实际可支配粮食跨越温饱线不久。四个社区有近10%的贫困户仍处于口粮不足的境地,需要依靠政府的救助维持生计。

  目前(以2014年的统计为准),西藏的粮食总产量为94.9万吨,粮食单产已达364.5公斤/亩 ,农牧民人均粮食产出为798.68公斤,人均每日可支配粮食为2.19公斤。根据每日人均0.6公斤可以吃饱的标准,西藏农牧民不仅完全可以吃饱,每人每年余粮达616.1公斤,占其收成的三分之二。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仅粮食一项就可为农牧民带来每天近10元(合1.6美元)的收入。从四个社区的实际看,2013年青稞平均单产为15藏克(210公斤),人均粮食产出达到820公斤,人均每日可支配粮食接近3公斤。除10%左右的相对贫困的农户家中无更多存粮外,其余农户家中的存粮普遍超过千斤,其中40%左右农户库中存量超万斤。

  从餐桌看温饱质量

  西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且聚居度最高的一个民族自治地区,千百年来,藏民族形成了鲜明具有高原特色的餐饮习惯。表格是根据实地调查,对三个重要历史时期调查点中等农户一日三餐的一个介绍。从中,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西藏农村的餐饮习惯及其变迁。

  从上表看,历史上西藏农牧民餐桌上的主要内容为糌粑,茶和面食,辅之以少量的蔬菜和肉食。大约有不从事农耕的30万纯牧民,食品以糌粑、奶制品和肉食为主,很少食用蔬菜,维生素来源主要依赖血肠和家畜内脏。西藏改革开放前,蔬菜品种除土豆、萝卜和白菜(大白菜、小白菜和圆白菜)所谓的高原三大名菜外,其他精细菜种非常有限,尤其在漫长寒冷的冬日,西藏农牧民包括干部职工的餐桌上,基本只有冬储的“高原三大名菜”。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来内地出差、探亲回藏人们行囊里装的是大包小包内的蔬菜。

  1981年,西藏自治区统计机关第一次将蔬菜纳入《西藏统计年鉴》的统计范畴,当年的蔬菜产出仅有26085吨,人均年蔬菜生产量仅为14公斤。1985年,西藏的蔬菜产出仅为60244吨,人均年蔬菜占有量也仅为30.2公斤。由此可见,西藏改革开放以前,农牧民餐桌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蔬菜品种的单一和维生素含量不足。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内地进藏务工人员的增加,内地农民开始租赁当地耕地或与当地农户合作兴建蔬菜大棚,种植各种精细蔬菜。2014年,西藏各种蔬菜产出达669918吨,较1985年增了11倍。当前,市场上各种蔬菜,包括被称之为细菜的各种蔬菜已是琳琅满屋,我国北方市场上能够见到的蔬菜在西藏市场几乎应有尽有,高原“三大名菜”当家作主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西藏人均年生产蔬菜为223公斤,每人日均可支配蔬菜为620克。根据相关学者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结果,我国居民每人每日的蔬菜摄入量为为276g(城市居民252g、农村居民286g)。在理论上,西藏居民,包括农牧民每人每日的蔬菜摄入量达到、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已成为可能。

  从四个调查点的具体情况看,2013年一个中等农户每天每人的蔬菜消费大概在半斤。其中,三大名菜主要采自农户自家的菜园,青椒、芹菜、花菜和西红柿等细菜主要通过附近城镇农贸市场购买。

  1978年肉类正式进入《西藏统计年鉴》统计范畴,当年西藏的肉类总产量仅为4.71万吨,1985年和2013年的肉类总产量分别为7.04万吨和29.21万吨。 2013年西藏农牧民日均可支配肉类为336克,较1985年的85克和1978年的111克分别增长了4倍和3倍。当前西藏人均日产出肉类达到336克,远远大于当前国内人均日禽肉类消费量79克。

  谈及历史上普通农牧民的肉类消费,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四个社区的许多老人讲,1959年以前,农牧区牲畜基本为寺院、官人和贵族所有,一年一个普通农民最多能够吃到5—10斤肉,而且多以主人吃剩下的骨头为主。2014年,农户已开始大量从市场购买肉类以补自产畜肉的不足。如今,加上自产肉和购买肉,四个社区一个中等农户平均一年要消费200公斤肉类,人均日消费量大致为100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原因,西藏农牧民很少食用除牛、羊和猪肉以外的其他肉类。

  酥油是又一类西藏农牧民乃至藏民族餐桌上重要的食物。酥油除用于制做酥油茶外,也常用来拌糌粑、拌米饭、炸果子、炸奶渣和炸蔬菜等。据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四个社区老人的回忆,民主改革前,不要说酥油茶,就是清茶也不是顿顿有保障。1984年西藏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以后,多数农牧户拥有自己的奶牛,自产的酥油在内的奶产品完全归属农牧户。1985年四个社区月人均酥油消费在500克上下,日消费酥油17克左右。 2014年,四个社区农户人均酥油消费量在1公斤左右,其中近500克从市场购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府在全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时期,从政府到学界制定了多种多样的脱贫指标。西藏农牧民对其经济状况也有许多自身的测度方法,比如,多数农户认为,只有那些经济状况最好的富裕户每天三餐才能够喝上酥油茶。经济状况中等的农户早餐能够喝上“真酥油茶”,午晚餐能够喝上用金鹂牌酥等其他“假酥油”制做的酥油茶,贫困户的日子只能是顿顿糌粑,餐餐清茶。如果用当时老百姓的这个测度标准看西藏农牧民今天的生计,即便是贫困户,不仅吃得了饱饭,三餐还能喝上酥油茶, 农牧民已经告别了过去贫困的日子。

  此外,从现阶段农户餐桌上的膳食内容看,大多数中等农户讲,现在人均每天要食用500克左右的蔬菜,50克左右的鲜肉。而在西藏改革开放的初始,人均每天的蔬菜食用也就50克左右,且已高原三大名菜为主,10天半个月才能吃上一顿肉,且已自存的风干肉和风干牛羊由为主。

  综上所述,西藏自治区三个重要时期农户的粮袋及餐桌的变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农户人均可支配粮食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安全已趋于充分保障。受调查社区农户的实际日均可支配粮食已从1959年的不足250克增加到2014年的3000克。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借助国家的支持,四个社区乃至西藏大多数农区已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灌溉设施,再加之农业防灾抗灾体系的建立和农业科技手段的引入,即便面对连年频繁的自然灾害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极端气候,西藏粮食取得了连续17年丰收,2015年西藏粮食产出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许多农户讲,三年不下雨,粮食也有吃。

  二是餐桌内容更加丰盛多样,营养搭配趋于科学合理。调研显示,农户日均蔬菜、肉类和酥油的消费量较改革开放时期分别增加了2.5倍、2倍和2倍,较民主改革以前分别增加了5倍、10倍和17倍。农户日常餐饮从民主改革前的顿顿糌粑、面疙瘩和清茶为主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经常有肉吃,天天有蔬菜,早餐有酥油茶,过度到目前天天有肉、有菜、有米饭,顿顿有酥油茶。尽管农户一如既往的偏好土豆、白菜等过去的高原名菜,但西红柿、花菜、青椒和芹菜等过去餐桌上的奢侈品已成为平常农户的家常便菜。西藏农牧民的膳食结构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内容和结构在悄悄发生变化,摄入食物的营养搭配趋于合理,人民的体质更加健壮。从1990年至2010年,对西藏农牧区教学点三年级10岁孩童的身高体重做了连续20年的测量数据显来看,20年里,西藏最基层农牧民10岁孩子的身高平均增长了5厘米,体重增加了5公斤。

  三是食物来源趋于多元化,食品安全有充分的保证。改革开放以前,西藏农牧民餐桌上的食品来源非常单调,主要依赖自给自足。随着市场的开放,食品生产和供给的丰富以及农户经济收入的增加,当前西藏农户的食品来源已趋多元化。其中不仅有本地蔬菜大棚生产的各种细菜,还有来自祖国内地的大米、猪肉,来自世界各地的啤酒饮料等。

  西藏位居世界之巅,这里的大气、土壤和水源基本处于没有污染的原生状态,再加之西藏各级政府建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监察机构,颁布了专门的食品安全法律,中央政府对西藏农牧区实行食盐和茶叶专供,所有这些对西藏的食品安全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其中最有力的一个事实就是,在过去20年里,西藏不仅没有出现一起较为重大食品安全案列,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一直排在全国各省区末端。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