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7年 > 第六期

秀美尕秀:牧区小康村的典范

晋美 发布时间:2017-12-22 16:23:00来源: 中国西藏

  尕秀往事

  第一次到尕秀村是十年前关于牧民定居的调研。我们课题组一行七人从甘南州州府合作市乘大巴车,沿着213国道去尕秀村。前一天下了大雪,车比牦牛还慢。尽管从合作到尕秀只有104公里,但那天我们花了将近7小时才到达,一方面是因为下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路况差。

  尕秀村位于碌曲县西部,尕海乡西北部,隶属于尕海乡,是尕海乡的三个行政村之一,行政区划面积61.8万亩。村庄坐落在213国道沿线,距碌曲县城23公里,距尕海乡政府26公里,全村辖第一、第二、第三3个村民小组, 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纯牧业村,全村可利用草场面积54.38万亩。

  我们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比几个不同地区牧民定居点的实际情况,研究定居过程中牧民的文化适应问题。几个调研点分别在青海和甘肃的三个县。根据我们前期调研,尕秀村是一个典型的定居点,我们课题组七人加上当地联系的翻译人员,一共十四人分三组,预期用三天完成调研。

  尕秀村坐落于213国道两边,房子跟当时大部分牧民定居点一样,是红砖平房,独门独院,每家都装有阳光棚。外面冰天雪地,屋里却是暖洋洋的。老人们坐在阳光房里羊毛毡垫子上,转着经筒,享受阳光。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偌大的牧民定居点实际住户并不多,我们用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入户访谈和填写调查问卷等工作。据当时了解,实际上牧民们只是将定居点作为一个临时居所,在这里完全安家落户的还是少数。

  根据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一般将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等四种类型。甘南牧区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也有少部分联合家庭。核心家庭是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仅有夫妻组成的家庭也被认为是核心家庭;而主干家庭是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指家庭中有任何一代含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的家庭。尕秀村的住户中核心家庭较少,以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为主,但年轻人都住在牧场经营牧场,住户以老人和学龄儿童为主,老人照看孩子上学,学校放假后老人和孩子回到夏季牧场或者冬季牧场。多数住户大门紧闭,一些人家正收拾东西,准备赶往冬季牧场过年。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牧民不习惯定居生活,没有牧场上的生活那么自如。

  当时印象较深的是,尕秀村虽然被当作牧民定居点的典型为人所知,但基础设施并不完备,公共设施也跟不上村民实际需求。调研第二天,当太阳融化了积雪后,家户之间的小道烂泥淤积,没走几步鞋子已经面目全非。一到下午,天气渐冷,淤泥结成冰,课题组好几个人因此吃了“亏”。

  公共服务基础建设

  近年来,尕秀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村大部分村民实现了定居,不再像十年前那样把这里仅仅当作一个落脚点。现该定居点为尕秀村经济、文化中心,建有规范化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妇女之家、人大代表之家、老年协会、农牧民书屋、惠农金融服务站、村级卫生室等机构均挂牌设立,设施配备齐全,运转正常。

  今年8月,我再次来到了尕秀村。沿着213国道驶入尕秀村,首先看到的是“秀美尕秀”几个大字,紧接着一排排独具特色的藏式民居,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马路,一顶顶悬空高挂的新型路灯,一处处休闲开阔的休闲广场尽显在眼前。尕秀的新面貌使人不得不赞叹,尕秀是怎么做到的?

  2015年5月以来,全州上下共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并取得了视线内不见垃圾的效果。样板村的打造就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延伸,首先从整治国道沿线环境入手,突出沿线环境卫生、牧户房屋及周边草场围栏,广告匾牌、商铺店面的全方位整治。对国道两侧村前空地科学规划,进行绿化美化,对村内公共区域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清理了卫生死角,合理布设垃圾箱,对村内街道边未硬化区域进行了平整绿化,安装了栅栏,对牧户外围墙体统一色调进行涂刷,在实现视线内不见垃圾的基础上,完成了村内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

  为了确保整治成果得以巩固,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向户内延伸,从今年3月份开始用100天时间集中打造,通过改变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逐步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但对于尕秀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今年3月甘南州决定打造“甘南州环境革命升级版样板村——尕秀村”,碌曲县全面贯彻落实州县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投入到打造尕秀村“样板村”工作中,开展了房前屋后、院内院外环境卫生整治,户内配套设施、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

  全县打造“样板村”工作启动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委派团县委、县妇联牵头,在全县范围内抽调了40名群众工作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优秀年轻干部来尕秀村协助乡党委、政府开展工作。同时,州委办也派出了工作组,每周一、三、五来尕秀村开展工作,州、县相关部门指派专人驻村蹲点,积极协调指导尕秀村精准扶贫、民生保障、维护稳定、党的建设等业务工作。

  打造“样板村”重点在户内配套设施建设和户外基础设施建设,以牧户的需求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样板村打造的整体布局,对每户院落统一设计,铺设渗水砖,空地绿化,修缮太阳能暖廊以及户内其他设施的改造。有效利用新能源、新科技、集中实施改灶、改水、改厕工程,在每一户都新建了由微生物降解厕所、淋浴间、洗漱间三部分组成的集成卫浴房,极大的方便了农牧民群众。

  目前已完成了所有户内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当地牧民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现状。运用的空气能热泵、地面辐射采暖等新型技术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采用的轻钢房集成卫浴新型技术也得到了认可,开启了新能源、新技术引领打造“样板村”的序幕。

  在完成户内配套设施和户外基础建设的同时,老村藏街商铺风貌改造,门前巷道硬化、石板路铺设改造,村史记忆博物馆,广场文化长廊、雕塑,遮羞墙,展板、标语、宣传栏、警示牌等大部也有序进行。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提升改造工程、牧家乐村庄旅游标识系统、房前屋后实木栅栏、便民桥、村庄四旁绿化,电力改造391户,智慧牧场、智慧尕秀建设即将完成,预计完成投资1400万元。

  尕秀样板村建设过程中还特别重视软件设施建设,为了全村牧民子女提供阅读场所,方便青年旅客学习交流,还专门建有青年阅览中心。尕秀村的文化体育广场,修建于2015年,总面积2400平方米,不远处可以看到配套安装了健身器材,新建了2个篮球场,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

  积极拓宽增收渠道

  环境的改善是最初目标,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牧民群众的持续增收才是最终目的。在打造样板村的过程中,碌曲县把畜牧业和旅游业作为双首位产业共同推进,以畜牧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进畜牧业持续增收。通过样板村打造,实现了农牧民群众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成功转型,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在尕秀村产业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

  尕秀村村级记忆博物馆。博物馆精致而内容丰富,第一个板块是“藏地村落,生态尕秀”,集中展示了美丽的尕秀草原风光、以及尕秀神湖、东喀尔神山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第二个板集中展示了香浪节、插箭节、赛马节等民俗节庆活动。第三个板块是“物华天宝,岁月遗存”,这里集中展示了藏族传统的生产生活工具、藏族特色美食以及藏族服饰。第四个板块是“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比如亮宝节、瞻佛节、法舞、酥油灯展以及转香巴活动。

  尕秀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尕秀村电子商务点是一个结合线上线下土特产商务平台,实体店也是产品展示区,负责人交巴是尕秀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这里的主要功能是开发销售当地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并为周边牧民代缴话费、代购物品。展柜上有风干牛肉干、厥麻、曲拉、酸奶等10余类土特产品以及手工制品,并设计和印制产品包装袋、包装盒,可以通过扫二维码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并下单购买。

  帐篷城。帐篷城是村内6名返乡青年,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动员60名贫困户入股建设的。帐篷由扶贫项目提供,贫困户每户入股5000元,年终进行统一分红。根据今年旅客入住情况,年底每户可分红8000至10000元。前面是帐篷城最大的三顶帐篷,中间这顶高9.8米,420平方,能接纳客人350余人,主要承接大型会议,演出,团队接待等。左边是藏餐厅,右边是自助餐厅,各容纳150余人。这边是住宿帐篷,它是用牛毛编制而成,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帐篷城通过人人参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充分发挥了返乡创业青年的示范带动和帮带致富效应,还为本地青年提供了30个就业岗位,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

  东喀尔民间艺术团。2014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碌曲县“中国锅庄之乡”,随着品牌的打响,全县各乡镇都组建了自己的群众锅庄演出队,在尕秀村成立了东喀尔民间艺术团,其中包括这样一支以青年为主群众自发组织的60人的锅庄舞演出队,15人的龙头琴弹唱队,3个人的原生态民歌演唱,以及20匹马的马术表演队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雪域高原绘就了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开启了藏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全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尕秀村充分整合精准扶贫、异地搬迁、 整村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等优势资源,为藏区特别是牧区在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了典范。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