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8年 > 第一期

在世界屋脊,当种树是一种修行

程云杰 唐召明 发布时间:2018-02-12 14:46:00来源: 中国西藏

  国有句古话“良禽择木而栖”,但在藏北高原那曲,由于无木可栖,鸟雀常与鼠兔同穴。

  那曲意为“黑河”,海拔约4500米,高寒缺氧,气候干燥,风沙大,没有自然生长的树木,曾经是中国唯一没有树木绿化的地级城镇。

  然而,情况正在悄然改变。今年,那曲地委行署大院的苗木试验田里,一只看似麻雀的小鸟在新种的一株苗木上筑了巢。

  那曲地委书记松吉扎西有空儿就去观察这位“稀客”,用手机记录它在树上做窝、产蛋、孵出小鸟的过程。

  几公里外,亿利资源集团绿化试验基地也迎来了一只上树做窝的小鸟。它栖息的苗木也是今年种的,树上还挂着输送营养液的袋子。

  记者注意到,这两株苗木都只有一人多高,鸟窝和雏鸟就掩映在枝叶间。

  在那曲街头,仍然看不到一棵树。但这两只上树做窝的小鸟和当地正在扩大的苗木种植试验,让很多人对优化那曲镇小气候看到了希望。

  松吉扎西说:“高海拔高寒地区能不能种活树?能不能使这里的小气候得到改善?这是几代藏北人的探索,也凝聚了几代林业技术人员的心血,每一点点突破,大家都非常珍惜。”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曲民间就有“谁能种活一棵树,政府奖励3万元”的说法,但人们更熟悉的还是“今年种树明年死”的遗憾。

  1998年,那曲地区农牧局建立了当地第一个植树试验基地,在两亩地里试种高山柳、水柏枝、沙棘、藏青杨和北京杨等。2008年,那曲镇次曲河边建起了占地12亩的高寒造林试验基地,试种了近千株榆树、圆柏和云杉等,成活率达到75%。

  地委行署大院办公楼前的试验田种了云杉、北京杨、高山柳,有的据称已存活近10年。林业技术人员会搭防风保温板,帮助苗木过冬。

  松吉扎西希望将来在有条件的地点种些树,改善工作生活小环境,让人们心情更舒畅。

  去年底,那曲引进了因有效治理库布其沙漠在联合国获得“环境与发展”大奖的亿利资源集团,以期改善当地小气候。

  孙富强是第一批自愿报名到那曲试验基地的技术人员。他说,很多藏族百姓都认为种树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类似的情况他们在库布其治理之初也遇到过。最终他们突破了难题,治理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

  “现在做的一切,课本上从来没讲过,但也就是因为以前没有,这种探索才更值得!”他说。

  目前,亿利资源集团在那曲北部新区种植了500亩约20万株苗木,明年计划再种植500亩。

  孙富强认为,那曲苗木成活主要面临五个挑战:一是风大,树苗难以扎根;二是土壤多为高山草甸砂石土,难以保水保肥;三是紫外线强,地温低,树木成长易出现“生理性抽干”;四是当地没有绝对的无霜期,树木易遭冻害;五是昼夜温差大。

  他和同事发现,这里的苗木生长极慢,眼看9月中旬就要上冻了,长出的新苗还没有木质化。如果不能木质化,它们就很难过冬成活。

  当地林业人员认为,苗木成活一两年还不能证明它真的扎下了根,要在更长的时间坐标内判断成活率。

  孙富强和同事正在研究苗木防寒过冬的措施。

  谈到在那曲开展种树试验的目标,他希望在此过程中总结一些植树技术和管理经验,拿出一套适合在高寒地区植树的可行性方案,实现大规模推广。

  “以后即使不是我们亿利资源集团来种树,其他人照着这个经验去种也能种活,这是我们的期望。”他说。

  因为增加了土壤改良、土壤换填、防风、防寒、防冻等工序,在那曲种树比内地种树的成本高很多。

  要想在那曲大面积推广种树,拉顿和孙富强两位技术人员都认为前提是探索出保证苗木成活的有效方法,其次是降低成本。

  为确保苗木更好地生长,亿利资源集团在试验田安装了大数据检测系统,实时监测气候、环境、空气湿度和温度,数据可联网发送到技术人员的手机上,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种树试验的推进,也有人提出疑问:那曲真的需要种树吗?种树会不会对当地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拉顿认为,那曲的绿化不可能像北方沙漠治理那样实施成片的林木种植,只能是在城市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局部探索。

  他说:“在那曲种树很难,也很累,但我们藏族人有种观念,认为种树是件积德行善的事。”

  孙富强对在那曲种树的必要性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说,人们冬天到那曲,到处都光秃秃的,高原反应会很严重。到了草地发芽的夏天,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更多氧气,人们会感觉舒服多了,这就是小气候改变带来的益处。

  按照西藏自治区政府关于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定和那曲地区的部署,植树绿化试种目前仅在有条件绿化的地区直属单位的房前院内开展。

  那曲司机巴桑说:“西藏这么大,我还是喜欢那曲,这里交通便利,如果小气候能够得到改善,我觉得这里会比拉萨还热闹。”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