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西藏拉萨:沙海育出新绿洲

发布时间:2020-11-09 09:02:00来源: 拉萨日报

  

  图为空港新区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试验项目中同一处坡面生态修复前(右)与生态修复后(左)的对比。拉萨融媒记者 凃 琼摄

  “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有一次我们中午吃完饭去工程点上浇水,想着晚上做饭前洗碗,结果干完活发现锅里都是沙子……”在空港新区治沙点工作了两年的毕胜思对过去风沙漫天的情景记忆深刻。

  毕胜思工作的治沙点位于贡嘎机场前往拉萨方向嘎拉山隧道左侧沙化山体,地处雅鲁藏布江旁。雅鲁藏布江两岸是空港新区主要风沙灾害的沙源地之一,这些沙源四处扩散,导致沿江土沙漠化,林木覆盖率急剧减少,风沙天气增多。

  过去,这里还生活着一些老百姓,十几年前,他们搬迁到了更为宜居的地方。为了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现状,2017年,空港新区开展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试验项目,强力推进造林绿化、防沙治沙,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3年努力,山坡已完成200余亩的改良工作。曾经的风积沙地上,种出了绿意盎然的各类苗木,开出了美丽的波斯菊,远远望去,一片生机、绿意盎然。

  点沙成土

  200亩沙地变成结构稳定的土壤

  2017年该生态修复项目启动后,空港新区对接引进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防沙治沙和植被修复。公司技术员张亚飞告诉记者,将沙子变成土壤主要是依靠一项技术——团粒喷播植被恢复技术。简单来说,这项技术就是将优粒土壤覆盖到沙体表面,半分钟至1分钟实现固沙效果,并在土壤中添加多种适宜西藏气候条件的植物种子,快速新建植被群落,通过植物的作用进一步实现防沙固沙,同时快速改善环境质量,最终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

  “我们还加入了一些稻壳花生壳,包括团粒剂、稳定剂之类的化学物质。经过处理后的土壤具有极强的结构稳定性,还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它具有有机质,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成分。”张亚飞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将改良过的高次团粒土壤喷播到坡面处理后的沙地上,在沙层表面覆盖的这层土壤完全能够满足植物需求,大约几天就能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土壤改造完后,张亚飞和团队就将筛选出来的适合沙质土壤的植物种子和高次团粒土壤混合,在高次团粒土壤上喷一层种子层,再进行管护,静待植株生长。

  点坡成绿

  半个沙坡种上各类绿植

  张亚飞告诉记者,如今这片绿植葱茏的地方过去和周边一样,都是风沙积地,没有任何植被覆盖。在没有植被的风积沙地造林很难,种上了植株,存活也很难。

  为了保证植物的存活率,技术团队设置了约20多个样方,定期观测植物长势,监测包括株高、生长阶段,以及植物盖度之内的数据。实施3年以来,团队在项目区及周边共设置了6台气象站、2台集沙仪、6处径流小区,投入施工人员100人、后期研究中心研究人员4人及养护人员2人常年驻扎项目现场进行数据收集和实验研究。

  除了对种植的植被进行日常管护外,工作人员还要注意防范高原鼢鼠啃食植物根茎,防范周边的牛羊牲畜啃食植株。“以前都是沙地的时候,倒是什么都没有。现在植被恢复了,周边的生物也多了起来,我们也是哭笑不得。”毕胜思说到。

  现在这片区域生长着砂生槐、花棒、白刺、沙棘、紫花苜蓿、波斯菊、草木樨、黑麦草等16种植物,沙化面积不断缩减,一株株草木不断延展,绿色的底色越来越浓。最早一批种植的油菜、草木樨已经和人一般高,有的甚至已经两米以上了;今年6月份新种植的紫花苜蓿、波斯菊根系也已经有20厘米至40厘米,苗木纵横交织的根系形成了强大稳固的网状体,有效防止了滑坡、泥石流等大面积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目前张亚飞和他的团队正在适当减少人为干涉,让这片绿洲形成自己的生态调节系统。

  记者了解,经对比试验区和原风积沙地分别设置的集沙仪数据,数据表明新建的200余亩植被已经起到了防沙治沙的作用:试验区内50cm以下的风沙削减比例高达73.3%,在日最高温时段,试验区内地表空气温度远低于附近沙地,最高温差超过10℃。

  防沙治沙

  满目风光满目新

  在还没有修复的沙地,我们在往上攀爬的时候,稍稍用力,半只脚就陷入到沙子中,喷灌的水淋到身上,和沙子混在一起,狼狈不堪。张亚飞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他早已习惯。

  “当时,我刚下飞机,我们同事就赶紧拉着我来到这个沙坡地。我记得第一次我爬上这个山坡时,整个人还喘得不行。你看现在,不说如履平地,至少不会气喘吁吁。”想起第一天来拉萨的场景,回忆涌上张亚飞的心头。

  现在,张亚飞的工作从最初的防沙治沙过度到管理调整这一步。他们正在观察植物的整体生长过程,研究这些植物的生活史,方便后期对植物种类进行筛选改进,从而提高管理养护工作的效率。

  经过3年的治理,这片肆虐的沙地成了可以种活植物的土地,张亚飞和他的同事十分自豪。“一些藏族同胞和游客看到我们这片波斯菊的花海,经常会进来拍照,有的时候还需要我协助,我帮他们拍合影,这个时候就觉得挺有成就感、挺自豪的。”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