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从一口氧气到一本小说

发布时间:2020-12-28 09:21:00来源: 西藏日报

  从2014年起,王晓军资助那曲福利院的一对双胞胎孤儿,定期给她们购置衣物和学习用品。谢伟 万靖 曲珍 摄


王晓军深入基层调研补贴资金落实情况,途中在路边野餐。 谢伟 万靖 曲珍 摄

  2016年7月,是第七批对口援藏工作结束、第八批对口援藏工作开始的时间节点。辽宁省援藏干部王晓军,在这个月,刚参加完欢送仪式,又参加了欢迎仪式,由第七批的援藏“老人”,变成了第八批的援藏“新人”。

  对王晓军来说,留下来有太多的理由,也有太多的牵挂。他说,三年的时间太短,实际上,他觉得第二个三年更短。意犹未尽的王晓军,将所有的筹谋、所有的感情、所有的期待、所有的牵挂,都凝结成了一本书,而又不仅仅是一本书……

  正如他所说,援藏是从吸第一口高原的氧气开始的,是从吃第一口西藏的饭菜开始的,是从学习第一份援藏前辈撰写的心得体会开始的……从不忽略细节,也从不跨越琐碎,援藏对王晓军来说,就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板一眼的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开始了,就不想结束。

  援藏在一呼一吸间——

  “曾经,漆黑的深夜,急促的呼吸,砰砰的心跳,欲炸的头颅,让我感觉每一秒都是生与死的较量。”

  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稀薄,全年大气含氧量最高时也仅是内地的56%左右。因此,高原反应是援藏干部必须战胜的第一关。高反剧烈时,人彻夜难眠,寂静的深夜里,心跳一次比一次快、一下比一下响,每一刻都是一种煎熬。

  2013年7月,王晓军刚到那曲报到,在那曲人民会堂举行的欢迎仪式上,第一次经历突如其来的高反,一时间头疼欲裂,身体虚脱。20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王晓军过硬的心理素质,他不仅没有被吓到,还当作一种宝贵的援藏体验,并积极思考应对之策。从那一天起,他在衣兜里、手提包中、办公桌上和公寓床头,随时都备着速效救心丸,以应对这个频繁造访的“不速之客”。

  那曲的恶劣气候在西藏也是出了名的,有人形象而不失幽默地总结:那曲一年只有两季,一个是冬季,另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因此,在那曲学会照顾自己,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组织负责,更是对援藏事业负责。于是,毛衣、毛裤和冲锋衣,王晓军一年四季不离身。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调养和正确应对,他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为投入援藏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建功在一方一寸上——

  “下乡的路,崎岖坎坷,难卜险安,遇到多少次山体滑坡?遇到多少次隔河相望?怕只怕,再也没有机会在惊恐之余,亲吻路边的格桑花。”

  那曲地广人稀,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36.97万平方公里内分布着11个县、114个乡镇、1283个自然村,距离那曲市政府所在地最远的自然村有832公里,而且大部分都是土路。而援藏六年,王晓军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这样的路上颠簸。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经历一次次艰辛,遭遇一回回险境,王晓军走遍那曲,深入基层,从一点一滴的调研中获取了那曲财政事业的第一手资料,为那曲财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第一次调研,王晓军到了巴青县玛如乡坡钦村。坡钦村是巴青县最偏远的自然村,调研结束,为避免因山洪而被滞留村里而耽误接下来的工作,虽然天要见黑,王晓军一行还是匆匆往县城里赶。5个多小时的回城路,一会儿雪花纷飞,一会儿大雨瓢泼。当他们到达最后一座桥时,10多米长的桥面已被湍急的河水淹没,只在水面露出一小截护栏。过,充满危险;不过,方圆80多公里没有人烟,高原野外过夜同样十分危险。看着还在不断上涨的洪水,他们一咬牙,决定过桥。当越野车开上桥的那一刻,整个车身都在晃动,在桥上的每一秒都那么漫长。而当他们顺利通过险桥,爬上300多米的高坡回望时,发现小桥已经被洪水冲走了。三年来,类似的情况遇到多少次,王晓军自己也记不清了。

  第一个三年,王晓军先后深入8个县的财政局和10多个乡镇财政所,走访了30多户农牧民,就涉农资金发放、乡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等5大类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为局党组提升基层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了准确而详实的资料。根据调研情况,他还牵头制定了《那曲地区援藏资金管理办法》等10多项制度,极大地推进了财政资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在抓业务工作的同时,王晓军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当地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上,编制了《那曲地区基层财政干部培训规划》,依托辽宁省财政厅组织举办了多次财政干部培训和财政干部知识竞赛等活动。

  关爱在一点一滴中——

  “此时此刻,我不敢回望,不敢回望阿妈那含泪的目光。三年来,我所做的太少、太少,阿妈却把我当恩人。假如,还有机会,我会尽我所能,让更多的人,过得更好。”

  那曲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也导致当地群众高原病频发。比如,因为水质偏差,当地居民患结石病的比例很高。而由于很少体检,很多人等到出现症状,甚至病情严重了,才想起到医院检查。这样一来,很多本来可以防患于未然的小病,就拖成了大病。

  王晓军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即使在那曲财政局,全局干部职工一年体检一次的不足30%,两年体检一次的不到50%,不少人三年都没有体检过。了解到这一情况,他的心情非常沉重。

  通过多方考察、沟通,王晓军最终确定了解决办法,把拉萨五洲医院最先进的多功能综合移动体检车请到了那曲,连续两年为全局干部职工及家属进行定期全面体检,先后为200多人次进行脑电图等20项生理指标检查,对29名干部职工体检中出现的异常指标作出了健康等级预警,或提出复查、治疗建议。

  为解决局机关干部关心的实际问题,王晓军多次奔波辽宁与西藏两地。经过努力,在辽宁省财政厅的大力援助下,先后解决了那曲财政局机关干部职工的周转房漏风漏雨、局机关办公楼锅炉故障和冬季取暖资金多年拖欠等问题。为改善当地财政系统的办公条件,他又经过多方协调,解决了相应资金,完善了远程财政信息化会议系统,为20多个乡镇财政所更换了电脑、打印机……

  王晓军心中最惦记的,是当地还处于贫穷线以下的群众,他知道,他们更需要党、国家和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为此,他和几位援藏干部一起筹建了格桑花爱心服务队。工作之余,王晓军会就近到当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和他们唠家常,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格桑花爱心服务团队先后筹集物资8万多元,为那曲孤儿院500多名孤儿筹集了600多套御寒衣服和180多套新玩具。此外,王晓军自己先后拿出3万多元资助贫困家庭和困难学生,由他资助的藏族贫困大学生其美巴姆已经顺利完成学业。

  思念在一朝一夕外——

  “那曲,短短六年,你却在我不经意间,偷走了我全部的情感,我对你的情,你对我的爱,如一坛酿造多年的美酒,封存在你我的心间。”

  在六年的援藏工作中,王晓军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情感倾注到了那曲,而对自己的家庭,对家里的爱人、儿子和父母,他却怀着无限的愧疚。

  2013年7月,王晓军接到援藏任务后,毅然来到那曲,那时儿子刚上高一。2016年6月,王晓军完成第七批援藏任务回到沈阳,儿子已经考上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可以说,在儿子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三年里,父子俩聚少离多,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那曲的工作中。

  2014年春节过后,王晓军从辽宁返回西藏,刚走到重庆就传来了老母亲因急性心梗去世的消息,他立即改变行程,赶回河南洛阳老家。但是他没有时间悲伤,那曲的工作还在等着他,匆匆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就带着对母亲深深的追思,匆匆忙忙回到了那曲。

  2016年7月,完成第七批援藏任务即将离开时,王晓军以为自己将不会再有机会回到奋战了三年的那曲。

  援藏以来,家里一直都是妻子在打点,王晓军觉得对不起妻子。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援藏三年来,王晓军内心埋藏着对家人深深的愧疚和思念。既然三年之期已到,那应该回归家庭,回归自己本来的角色了。

  但另一方面,他是真舍不得那曲。想想,还有太多的事情让他放心不下——由他负责编写的《那曲财政制度汇编》已经进入关键阶段;由他主抓的《那曲地区基层财政干部培训规划》正在调研;由他负责的安居工程正在进行;由他推动的那曲财政局饮水工程还在协调中……

  因此,当辽宁省财政厅党组经过研究,要求王晓军作为第八批援藏干部继续在那曲工作三年时,他在对家人的愧疚中,心情慢慢明朗了起来:“舍小家,为大家。那曲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来做。首先,那曲财政局藏汉兄弟姐妹们还在低氧的环境下辛苦工作,再有三年,也许通过我的努力,能把弥散式制氧机装在财政局的办公楼里,让那曲财政局的干部职工也能多吸上一点氧气,减少高原缺氧对他们身体的损伤。”王晓军坚定的话语,完全出于他对那曲的热爱,对那曲的同事、朋友和农牧民群众的深深惦念。对于家人,唯有更多的愧疚与思念。

  谋划在一字一行里——

  “告别了,我陌生而熟悉的那曲!告别了,也许,只有梦中才能相见的羌塘!那曲,羌塘,请允许我,将你轻轻地托起,放在我的心坎儿上,好让我随时随地,回味与你在一起的甜蜜时光……”

  王晓军清楚,第二个三年也终有结束的那一天,即使自己在那曲干一辈子,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其实,早在援藏初期,他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让那曲长期受益,让西藏长期受益。

  在财政口工作的王晓军,带着这样一种思考,凭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敏感,经过一个阶段的调研,很快认识到,在西藏这样一个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方,只有发展旅游业,才能在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带领广大牧民群众致富。但西藏的旅游业发展并不理想,虽然近年来旅游人数和收入增长都非常显著,但对于地域辽阔、风景迷人的西藏来说,旅游业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巨大。以2018年为例,西藏全年接待游客3368.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0.14亿元。可是一个小小的杭州,同年接待游客18403万人次,实现收入3589亿元。

  王晓军清楚,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很多,问题是,在承认差距的情况下,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让王晓军备感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对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非常大,尤其是交通领域,很多振奋人心的大工程、大项目或提上日程,或已经开工建设:青藏铁路电气化改造、川藏铁路、中尼铁路、新藏铁路,以及G6北京到拉萨及G216新藏高等级公路,还有西藏8快9纵3横20联省道网,等等。

  在为内地游客铺好路、搭好桥的情况下,怎样更充分地把内地游客吸引过来,特别是自己能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为王晓军一个时期反复思考的问题。

  最大的援藏,就是无论走到哪里,永远不忘记西藏,永远思考为西藏人民谋幸福。

  一次下乡途中,看到不远处金字塔形雪山,王晓军顿时眼前一亮。他第一次进藏就见到过许许多多这样的金字塔形雪山,出于好奇,询问周围人这种雪山形成的原因,发现对于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定论。他上网一查,更有意思,有人将其解释为神力所为,有人说是外星人所造,众说纷纭,神秘之极。而西藏不仅这样的金字塔形山多,类似的自然奇观与神秘元素结合的景观也非常多。如果有一部小说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抽丝剥茧的探索、揭秘,以及身临其境的带入,把整个西藏的景点穿起来、推出去,一定会起到良好的宣传效应,说不定会吸引一批又一批人来感受西藏的壮美与神秘。

  于是,经过长期酝酿,一部36万字的小说《寻找沙姆巴拉》诞生了。小说集探险、纪实、科幻于一体,虚实结合,七分探险、三分虚构,把科幻和现实有机融合。小说中记录的西藏自然形成的金字塔、自然形成的西藏魔镜、西藏最大的人脸地形山、巨石中长出的天铁铁柱、固定岗仁波齐的不动地钉、捡到的西藏陨石等景点,每一个都是王晓军亲眼看到、亲身经历、在西藏真实存在的。这些神秘之地,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被披露,涉及拉萨、那曲、阿里、林芝、日喀则、山南等地区的100万平方公里区域,将能极大地满足人们的求知欲。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