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解密:二战时坠毁在西藏的“空中之船”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杰马央宗冰川的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流经西藏扎囊县境时,其北岸就是著名的桑耶寺。这里临近藏族的发祥地雅砻河谷,水面宽阔,江流平缓。千年古寺桑耶寺静静地矗立在雅鲁藏布江畔,苍鹰和各种候鸟从寺顶悠然飞过。多少个世纪以来,外部世界很少搅扰这里悠闲清静的生活。这一切,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骤然改变了。
1943 年 11 月底,五个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驾驶着一艘“空中之船”打破了这里的平静。他们是谁?他们怎么会来到西藏?他们的到来,会给当地几百年不变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本期军史解密,李涵为您讲述:二战时坠毁在西藏的“空中之船”
1943 年 11 月 30 日,古老的雅鲁藏布江畔南岸。天刚擦黑,突然天空中传来了轰隆轰隆的声音,紧接着,很多藏民看到一艘“空中之船”飞过天际,从彭波郭拉山口上空向南飞,“飞船”上的红色闪灯在夜空中显得尤为明亮,一路上把地面向天空张望的藏民吓了一大跳,……很多小孩都抱着大人望着天空惊愕地大哭。紧接着,这艘“空中之船”消失在江北岸桑耶寺的方向。
此后不久,有人在桑耶寺附近发现了这艘坠落的“飞船”,当地藏民认为,这是个不祥之物,于是有些勇敢的当地藏民拿着十字镐和斧头,用力劈砍这个巨大的怪物,想把它置于死地。在这个怪物身上留下了几个窟窿后,大家停了下来,因为他们发现,这个怪物没有任何反应。
这艘飞船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架飞机。古代没有飞机,藏语中当然也就没有这个词。近代藏语中的飞机一词,直译为汉语是“空中之船”。所以,当地人并不知道这个从未见过的怪物,只是一架飞机而已。
那么,这是一艘什么飞机?隶属于哪个国家?又为何会坠毁在这里?机上的飞行员是否生还呢?
这是一艘美军运输机,隶属于 美国陆军航空队直属的美国航空运输司令部。他们的任务是 飞越驼峰航线,向中国输送战略物资。这架失事飞机,是由机长罗伯特·克罗泽带领的五人机组所驾驶的,机组成员有:哈罗德·麦克凯伦、肯尼思·斯潘塞、约翰·赫夫曼、威廉·佩兰。年龄最大的 27 岁,最小的只有 19 岁。这次造访西藏纯属意外,而且事先毫无准备。
1943 年 11 月 30 日,他们驾驶着一架在驼峰航线执行运输任务的 C-87 运输机,在完成了例行的运输任务之后,从中国云南昆明的巫家坝机场返回印度的焦尔哈德基地,不幸在途中遭到强气流袭击,远远偏离正常航线,最后燃油耗尽,坠毁在西藏山南的桑耶寺附近。
驼峰航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中美联合开辟的一条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提供战争物资的空中运输线。航线全长 800 余公里,起点为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等十余个机场,终点为中国昆明的巫家坝等六个机场。航线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穿行于缅甸北部与中国西部之间的崇山峻岭,其中段途经地区海拔在 4500-5500 米之间,最高达 7000 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山口。由于它的海拔高度低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的最大爬行高度,成为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航线因此得名“驼峰”。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更是世界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空运航线。这条航线穿过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亚热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气候条件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加之缺少合适的导航设备与无线电信标,以及受过训练的导航员、飞行员大都飞行训练时间很短,对在恶劣条件下驾驶多引擎运输机几乎没有经验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驼峰航线成为近乎自杀式的航程。
但是中国和美国飞行员还是坚持驾驶重载的飞机在驼峰航线上日夜飞行。运输机时刻不停地从印度北部的机场起飞,在 800 余公里外的中国机场降落。有些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一天要飞三次往返。除了糟糕的天气和不时发生的机械故障,缺少防御装备的运输机偶尔还会遭到日军战斗机的攻击。曾经发生过驾驶 C-46 的美国飞行员遭遇日军战斗机,在绝望中用勃朗宁自动步枪向战斗机舱窗射击杀死日本飞行员的故事。
在 1942-1945 年长达 3 年的艰苦飞行中,中美双方先后投入飞机 2100 余架, 84000 余人,运送战争物资 85 万吨、战斗人员 33477 人。共损失飞机 600 余架,运输机的损失率高达 30 %。 2000 余名中美飞行员英勇牺牲。
战争后期,人们发现,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一些飞机坠毁最集中的地段,飞机的残骸居然连绵 100 多公里。散落在地的飞机铝片反射着阳光,十分耀眼,美军给这一地段起了一个非常残酷的名字——“铝谷”——布满飞机残骸铝片的山谷。至今仍有许多坠机残骸散落在航线沿途的崇山峻岭间。
克罗泽机组驾驶的 C-87 运输机,是由 B-24 型轰炸机“空中堡垒改装而来的,具有较强的高空飞行能力,使其能够直接飞越比较低的山峰,无须穿行危险的山隘。
C-87运输机
尽管 C-87 有 4 个引擎,但是这种飞机的事故率较高,满载时爬升性能差,可能在重载起飞时因引擎熄火而坠毁,在高空即使遭遇较轻的结冰状况也容易失去控制。印度某机场曾经一天内发生过四次坠机事故,其中两架就是 C-87 。因此,这是一种不受飞行员喜爱的机型。
1943 年 11 月的最后一天下午,昆明的冬天寒冷而晴朗,西方地平线上映出逶迤起伏的青色山峰,看来天气还不错。下午 4 时许,克罗泽机组驾机升空,飞返印度的焦尔哈特机场。按照不久前发布的新规定,机上携带的航油不得超过 1200 加仑。道理很简单,驼峰航线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抗战后方运送战争物资,哪能把好不容易运来的燃油再运回去!而飞返印度正常消耗也要 800 加仑。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航行不能出现太大的偏航。
但是克罗泽机组偏偏就赶上了风暴。起飞后不久夜幕降临,他们只能凭地面的无线电导航信号和经验向西飞行。突如其来的风暴把他们的飞机向北吹离了航线,以至于失去了导航信号。本来 3 个小时的航行,他们飞了 4 个多小时,依然找不到基地,最后与昆明、焦尔哈特都失去了联系,完全不知道飞到了哪里。在燃油耗尽之前, 23 岁的机长克罗泽决定机组跳伞逃生。
Mayday ! Mayday ! Mayday !弃机之前,无线电报务员斯潘塞发出了最后的求救信号。 5 个年青人从运输机的尾部鱼贯而出,拉开伞绳——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跳伞,此前的所有跳伞训练都是“纸上谈兵”。还好,他们并没有按照教程规范数到十再拉开伞绳。否则,他们就没有生还的机会了,因为他们的身下,是青藏高原。最后一个跳伞的佩兰,只在空中停留了不到半分钟,降落伞是在距离地面不足 200 米处打开的。
一架飞机在西藏山南桑耶寺附近失事的消息,两天后才传到拉萨。
长期以来,西藏地方当局不允许任何飞机一类的飞行物飞过西藏,特别是拉萨地区。
1934 年,国民政府派黄慕松进藏为去世的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致祭。第二年,为了抵消黄慕松一行的影响,英属印度政府派出特使威廉森赴西藏。从仲夏到深秋,威廉森在拉萨一住数月,积劳成疾。英方提出派飞机前往拉萨将其接回,请求西藏当局允许在色拉寺下面的一片平地上停降飞机。西藏当局因为一直拒绝中央政府开通内地与西藏航线的要求,自然不肯开此先例。 1935 年 11 月中旬,威廉森病死于拉萨。其实,当时即便是西藏当局同意英方派飞机来,也是枉然,因为那时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还无法在拉萨的海拔高度降落和起飞。
克罗泽机组驾驶的美军飞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架飞过拉萨一带上空的人类飞行器。他们跳伞降落在西藏人口稠密的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畔,而不是人烟稀少的雪山荒原之上,已是不幸中之大幸。
成功跳伞逃生之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方位。冬季的藏南入夜后气温骤降,他们在惊恐孤寂中用降落伞裹着身躯御寒,静候天明,再寻找附近的村落和居民。两天后,他们终于遇到了藏民。当地百姓把 3 个在一起的美国人送到了附近的泽当。又过了两天,另外两人也到了泽当。他们 5 个人中 2 人摔伤较重,但并无生命危险。大难不死的战友们会合在一处,大家喜出望外。
而他们的从天而降,也在当地引发了不小的恐慌。
由于语言不通,饿得不行的 5 名美国人连说带比划,想告诉当地人自己很饿,当地头人终于明白了他们的意思,提供了羊奶和土豆让他们填饱肚子,而后又揣测他们的手势给了他们香烟。
直到一位懂印地语和英语的商人出现,美国飞行员才让村民了解了自己的身份,他们也才知道自己此时身在中国的西藏。头人马上派人去拉萨报告,同时告诉他们虽然可以在村子附近活动,但是不得擅自离开。
西藏?那不就是希尔顿的小说《失落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吗!但这 5 个美国人发现,身边的景象与小说中的描绘有天壤之别。村子里几乎全是土墙土房,小孩子光着脚,头发乱蓬蓬脏兮兮的,大人们也多是衣衫褴褛。看上去村民们穷得家无隔夜粮,但是这些善良纯朴的当地藏民还是尽其所能救助了他们,这让 5 个美国人感念不已。他们急于早日返回印度的基地,日复一日地等待拉萨的回音。
在泽当四处闲逛期间,还闹出不少笑话。一天,建筑物上的佛教“卍”字符把他们吓了一跳,以为在西藏还有纳粹德国的控制区。后来才弄清楚,这是佛教的符号,与纳粹的标志(“卐”)相反,完全是两回事。有时候他们外出时,几乎整个村子的人都会跟在后面,如同观赏珍稀物种。还有人对着他们鼓掌。他们起初以为是表示欢迎和善意,后来才明白,当地百姓并不喜欢他们这些高鼻深目的“洋人”,在用当地的风俗诅咒他们。在泽当,他们一住九天,辞行之日,不仅大批村民前来送行,雅鲁藏布江对岸上千的僧人也隔江相望——他们想看看这几个沿着天梯从天而降的人是啥模样?他们竟然能像千年传说中的肩座王聂赤赞普一样来到此地!当然,对当地藏民来说,这更像是送瘟神。
拉萨的西藏当局接获消息后,不知他们是何方神圣,一时间也十分紧张。当时参加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国飞行员都在飞行夹克里缝制有求生布条,上半部分是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下面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字样,以便一旦飞机失事,不通汉语的飞行员可以得到当地中国军民的救助。这个布条上的字样,使得最初接获消息的西藏官员一度怀疑他们驾驶的是中国内地的飞机。
这个消息也让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主任孔庆宗十分紧张。这是因为, 1943 年汉藏双方的关系相当紧张,以至于蒋介石在汉藏边境调动军队,并且就在当年的 5 月放言,假如西藏当局勾结日本,将“立派机飞藏轰炸”。失事的如果是内地飞机,他这个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主任的麻烦可就大了。
孔庆宗的反应甚为迅速,马上派人前往泽当打探情况。他的部下迅速向孔庆宗报告了这五个人的真实身份。当这五个美国飞行员被接到拉萨后,孔庆宗在拉萨东郊为他们安排了一个欢迎仪式,而后在拉萨市中心八角街的驻藏办事处驻地接待了他们。
欢迎仪式在当时的拉萨可算得热烈而又隆重。在临时搭起的一顶大帐篷里,布置了藏式的卡垫。仪式上,孔庆宗先是代表国民政府致欢迎词,献哈达,而后给了每位飞行员一笔零用钱,接着宴会开始,南非的白兰地和拉萨当地的青稞酒以及罐头糖果等等,一应俱全。孔庆宗每一次为中美两国的友谊和罗斯福总统的健康干杯,克罗泽等 5 位美国飞行员就礼貌地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和蒋介石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他们喝了不少酒。而后,驻藏办事处的人找来了骡子请他们骑上进城。 1943 年 12 月 15 日下午 5 时许,他们终于来到了名闻遐迩的拉萨城。
拉萨城里迎接这五位美军英雄飞行员的,将会是什么呢?
当时的拉萨城很小,主要就是今天的大昭寺以及八廓街一带。此时,当地人都从家中出来了。孩子们高兴地跑来跑去,但是一些成年人却明显地露出敌意。甚至有人向他们扔土块儿和石头。孔庆宗和手下人护着他们,匆匆进入了驻藏办事处。
这 5 名美军飞行员后来才知道,这里的人是见过洋人的。当年荣赫鹏率领英国侵略军一路打进拉萨,逼迫当地政府签订不平等协议,不过是 40 年前的事!拉萨人恨他们。当然,当地藏民分辨不清英国人和美国人。
而美军飞行员们也再一次目睹了身边的“脏乱差”。大昭寺的金顶之下,寺墙之外,大部分房屋仍然是土房子,街道上垃圾遍地,狗和乌鸦从垃圾中啄食。男男女女就在路边便溺,成群的乞丐衣衫褴褛,向周围的行人讨要食物和零钱……。所有这些都让他们相信,这里没有香格里拉!
这些美国人的到来,在当时仅有三万多人的拉萨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后来, 5 名美国飞行员被安排在德吉林卡英国驻拉萨使团的住地。逗留数日之后,他们于 12 月 20 日离开拉萨,经由曲水、日喀则、江孜和亚东抵达印度。
返回基地后,考虑到今后在驼峰航线上仍然可能发生类似的情况,美国航空运输司令部专门下发了一份名为“西藏行为规范”的文件,除了规定对于藏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要大惊小怪、不要随便杀生、尽量避免让藏人知道他们携带着武器等等之外,其中一条专门规定“不要对在西藏遇到的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人表示偏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人”。
驼峰机组的 5 名美国飞行员走了。从迫降山南,到辞别拉萨,他们前前后后在西藏待了 3 个星期。
坠落在雅鲁藏布江畔的驼峰机组,成为从天而降的一个预兆,预兆着千百年来与世隔绝的旧西藏就要完结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