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2016修订版)
内容简介
再度“走过西藏”,这一次是文史之旅。纵览西藏往事数千年,从中撷取精彩片段:大至社会变迁。小至个人命运,有些是将广为人知的故事予以重述,有些则是波沙沥金般的发掘所得。在史实的主干上开枝散叶,让曾经和曾经的曾经由此生动起来。
封底文字
我们的族群曾经是多么昂扬奋发,我们的文化曾经是多么的胸襟开阔啊!曾几何时,这一切都在历史当中陷落了,甚至连同对历史进行真实书写的勇气与动机都一起消隐于暗处。
如今要在草蛇灰线般的隐约线索中钩沉稽隐,还原藏地历史的本来面目,既需要睿智的洞察,更需要去魅的勇气。于是,我们才读到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
——著名作家 阿来
这不仅是被转述的知识。马丽华曾是行于大地的探险者,现在,在一座晦暗浩瀚的图书馆中,她仍是探险者:在古旧的短简残章间,在咏唱和传说间,搜寻、辨析,发现和建立种种意想不到的关联。然后,那些被遗忘、被忽略的人回来了,他们带着他们的命运和表情走过来。
这是一种被重新建构的新知,经过知识的考古,甚至是想象——任何新知中都包含着想象的激情、冒险犯难的激情——这部书穿越了种种想当然的定见,触摸到藏族文化活跃的生命:那是沉思冥想,也是开敞昂扬,是孤独,更是对话;那不是一块凝固于时间中供人观赏的化石,那是生生不已的江河。
——著名评论家 李敬泽
由于作者长期的积累和才情的卓异,也由于作者作为诗人和散文家笔致的越轨,使得本书的写作超出了预定的目标,变成了一本集历史,传说,散文于一体,把知识与考古,宗教史与人情,远古与现代性杂糅到了难以命名和分类的书。也许我们只能说,它是一本很好读的,广博,含情,时见幽默,想象力丰富,能打通古今,不断加入作者自己心性和理解,笔墨洒脱,可以与读者交流的书。她力图使冰冷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灵性,有色彩,可以触摸。我之欣赏此书,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著名评论家、“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委 雷达
这是马丽华最好的一本关于西藏的书。十五讲,宛如展开关于西藏人文历史的十五扇屏风,鲜活、朗润、通透而大气。最先吸引我们眼光的,当然是那些好看的故事,其次是历史发现与历史评点。高原逾千年万年风化成典,而对马丽华,这也是一次多年西藏书写的吐故纳新。宛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宛如琥珀的结晶体,折射出岁月与智识的累积。对这本书的阅读,是我今年最重要的收获。要说心头好,它应该属于我最秘密的心头好。
——著名书评人 孙小宁
目录
序一/拉巴平措
序二/沈卫荣
开篇 自新大陆
第一讲 神话时代之万物何来
创世神话的古歌余韵
口碑中的猴子变人传说
马和犬怎样成为人类朋友
上古村庄沿江河而居
第二讲 传说时代之人神共处
古老象雄的精神流脉
王从波密来
王者重归大地
北上,涉越三条大河
第三讲 英雄时代之喷薄而出
松赞
藏文的光芒
象雄、吐谷浑灭国记
公主的嫁妆
第四讲 英雄时代之如日中天
三个武史故事
活埋老臣与佛苯之争
只履东归与顿渐之争
从唐诗看边关离乱
第五讲 英雄时代之牧歌唱晚
息战言和之路
相约在核桃花开时节
吐蕃的遗产,敦煌的缘分
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法成
第六讲 命运种种:生活在远年的时空(之一)
噶尔氏兄弟与赤玛蕾母子
王玄策,史实+传奇
朗达玛背负千载骂名
吐蕃七良臣
第七讲 闭修时代之佛祖在上
两路火把相向而来
高原边际:吐蕃的余绪和回响
功在开辟的宗教先贤们
苦修者米拉热巴
第八讲 在大元帝国治下别开生面
《看不见的城市》
光荣的萨班伯侄
藏传佛教在西藏内外
僧装英雄绛曲坚赞
第九讲 命运种种:生活在远年的时空(之二)
失意的噶玛拔希
萨迦家事秘闻
桑哥的末日
萨迦寺里皇家僧
第十讲 遍地是法王:多封众建在明朝
大宝法王与超度宝卷
大乘法王与萨迦寺回归
大慈法王两赴京城
阐化王与帕竹势力的兴衰
第十一讲 命运种种:生活在远年的时空(之三)
“第二佛陀”宗喀巴
这个时代的宗教生活
大地行者唐东杰布
古道上的白色运茶神
第十二讲 清季的天空之星转斗移
俺答汗,再续蒙藏之缘
固始汗,格鲁派威猛护法
仓央嘉措及其情诗
从古格到卫藏:天国幻象
第十三讲 清季的天空之朗朗乾坤
快意恩仇颇罗鼐
西藏在乾隆年间
驻藏大臣列班而来
从噶伦到音乐家——多仁·丹增班觉的故事
第十四讲 清季的天空之暮色四合
雪域大地谍影幢幢
为什么总是失去
铭记一份清单
神王神王,何来何往
第十五讲 目送渐行渐远的背影
九世班禅——回乡的路走了十四年
刘曼卿——小女子担大义
两个康巴汉子——嘎然喇嘛和邦达多吉
有过更敦群培这样的人
结语 川流不息的风
后记
附录
创作谈
荣归记忆之乡——《风化成典》对于藏汉文史料的应用
访谈
在史实的主干上开枝散叶/舒晋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