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下一代的未来在课堂 他们才是最好的“虫草”

发布时间:2022-06-27 15:25:00来源: 成都商报


理塘县村戈乡小学,一问起最好的虫草在哪里,孩子们纷纷举起了书本。


理塘县村戈乡小学,孩子们在快乐地吃午餐。

  雪山下的村庄,宁静得连一只鸟飞过,都能听见翅膀破空的声音。

  6月10日,丁真的家乡——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格聂镇然日卡村,刚下过雨,绕村走两圈都很难见到一个人,就连往日门庭若市的丁真舅舅家的民宿也关着门。

  人都去哪儿了?

  每年5月至6月,是理塘县虫草采集季,成千上万的人们带着帐篷,迁徙到海拔4500米甚至更高的地方采集虫草。对他们而言,每年大部分收入都是这一个多月里挣来的,生活被鲜明地划分为“采虫草”和“不采虫草”的日子。

  在这个季节,对理塘人来说,许多村庄和集镇都空空如也。不过,在理塘县各个学校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人头攒动,书声琅琅……

  理塘县教体局办公室副主任达娃泽仁告诉记者,今年虫草季,理塘县35所中小学里的13187名学生,没有一个人在上课时间离开学校上山采虫草。

  实际上,在理塘县,几乎每个农牧民家的孩子都有过采虫草的经历,许多眼尖的孩子甚至还特别有优势,挖到的虫草比大人还多,一个多月可以采到价值超过3万元的虫草。

  但,这已成为过去。

  “让娃娃们采虫草只能挣到现在的钱,挣不到以后的钱。”“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才能有更多选择,在学校里的他们,才是最好的‘虫草’。”

  他们的未来,不在虫草山上,而是在课堂、在校园……

  过去

  每到虫草季学校几乎空了

  有家长“偷走”孩子上山采虫草

  6月10日中午12时,午饭铃声响起,理塘县村戈乡小学的428名学生在操场上排得整整齐齐,等待就餐。

  作为理塘县村戈乡小学副校长,李杨央来到这里已经10多年了。她自豪地告诉记者,近年来的虫草季,学校里没有一个孩子离开学校去挖虫草。

  不过,10多年前李杨央刚来理塘的时候,情形完全不一样。

  理塘县虫草采集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理塘是四川最大的冬虫夏草产区,每年五六月份会涌进数以万计的腰里别着“小锄头”的农牧民,这几乎是他们一年里最大的一笔收入,也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一次劳动,举家出动是常态,那一个多月学校里几乎是空的。

  “家长们会找各种借口来给孩子们请假。”李杨央回忆,甚至还有家长带走能采虫草的学生,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孩留在学校,美其名曰“一个换一个”。

  但请假的家长还只是少数,更多的家长是把孩子直接“偷”走上山,招呼都不打一个:有的学生周末回了家直接就被家长带上山,老师们周一上课看不到学生,不用问,就知道采虫草去了。

  李杨央开玩笑说:“外地有虫草假,我们这里没放过虫草假,但虫草季学生们都跑得差不多了,相当于给我们老师放假了。”

  理塘县教体局办公室副主任达娃泽仁告诉记者,以前,受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影响,农牧区家长学历普遍偏低,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有的甚至认为没有知识照样能生活。因此,每到虫草季节,理塘学生流失较为严重。

  改变

  “三不通”村庄建起教学点

  上百孩子不再旷课去采虫草

  理塘县最后一名孩子在虫草季从山上回到课堂是几年前?理塘县教体局副局长刘晓红说不上来。在她看来,这其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是2018年,当年不通路、不通电、不通信号的克日泽洼村教学点建立。

  2018年6月的一天,禾尼乡政府一名乡干部敲开了县教体局局长雷红生办公室的门,称克日泽洼村没有教学点,希望能建一个。对于细节,这名乡干部不愿多说,只是希望能派人到现场去看看再说。

  克日泽洼,在藏语里意为“雪山下的部落”。名字很美,但村民以前的日子并不容易。克日泽洼村地处边远高寒牧区,平均海拔超过4100米,以前是典型的“不通路、不通电、不通信号”三不通村庄,牧民们几乎与现代生活隔绝。

  教体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下乡调研。次日,刘晓红带队前往克日泽洼村。一早出发,抵达时已是中午。他们站在山坡上,看见村民们正在草原上“耍坝子”(类似于野餐),有许多孩子跑来跑去。

  谈起想建教学点的初衷,村民们道出原委:以前不通路,把孩子们送到县上、乡上读书,周末接不了,娃娃独自往返,一路上危险重重。“现在路通了,有条件了,大家都知道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走出大山。”说到动情处,很多农牧民眼眶红红的。

  工作组立即展开摸排,村子里有90多个娃娃应该进入学前教育,12岁以下的孩子有40多个。可孩子们读书,要么到70余公里外的县城,要么去距离村子80余公里的村戈乡小学,可到这两处,步行需要一天时间,即使骑摩托车,也要三个小时以上。

  回到单位,刘晓红将此事汇报后,教体局很快开了局务会,并将调研和会议结果上报。县委、县政府研究后,同意建立克日泽洼村教学点,并要求在2018年9月之前开设学前班和一年级。

  在村级幼教点的基础上,教体局的各方投入接踵而至。先期来到这里的,是4名禾尼乡小学的老师。为了支持老师,牧民们抱来一捆捆柴火;怕老师吃不好,牧民们又给老师搭起了简易厨房,送来酥油、牛肉等。

  9月开校时,教室里,坐着高矮不一的学生;教室外,站着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家长们。第一堂课下课时,许多家长抹着泪离开。

  现在的克日泽洼教学点,已先后累计投入数百万元,教学楼宽敞、操场绿茵如毯,和许多县城内的小学相差无几。

  6月14日,克日泽洼教学点负责人降央桑珠告诉记者,现在,教学点内设有学前教育和小学1~3年级,共有107名学生,其中学前教育阶段有35人,义务教育阶段有72人。自从2018年教学点建立后,再也没有孩子在虫草季旷课去采虫草了。

  现状

  家长安心采虫草

  孩子安心在学校

  曾经,位于理塘县城郊结合部的村戈乡小学,户籍不在这里的外地生不少。李杨央记得,大约十年前,学校联合乡上想了个办法,规定只要学生外出采虫草就不要再回学校了,直接回户籍所在地读书。情况迅速得到好转,但依旧有家长找借口,“我的娃娃周六周日没人管,只能把他带着去采虫草”。

  后来,政府主导、家长零负担的寄宿制学校相继在理塘各乡镇落实,学生们读书不花一分钱,周六周日不愿回家可以留校,老师周六周日也不休息,吃喝拉撒都管完,家长们就没了借口。

  “我们也趁机给家长们做工作:你就安安心心采虫草,孩子们就安安全全在学校。”李杨央说,学校也制定了相应政策:教师最多只能批三天假,超过三天,班主任就要报给学校,学校再报给乡镇,乡镇就要去找人。“如果因为采虫草耽误了学习,按照村规民约给予相应的处罚,受到的损失远不止金钱”。

  再后来,控辍保学政策之下,孩子们在校时间变长,一分钱不花,穿得好,吃得饱,不用经历山上的风霜雪雨,回家后讲卫生做家务,还帮家里算账,参加夏令营等走出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看到的世界越来越大。这些变化让理塘的学生和家长们渐渐明白,采虫草不是人生最好的路,只有进学校、入课堂、多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

  “时代在变,低年级的小朋友已经没有到这个季节就要出去采虫草的意识了,最多就周末回去体验一下。”李杨央说,“现在最好的‘虫草’在课堂,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人心。”

  27岁的泽宗和25岁的妹妹降真就是上万虫草大军中的一员。10多年来,几乎每年的虫草季,姐妹俩都会跟着妈妈上山采集虫草。6月8日,姐妹俩采集到近40根虫草,这已算是今年不错的收获。随后的几天,姐妹俩一根都没采到。

  6月12日,虫草季进入尾声,姐妹俩也下了山。今年,她们靠采虫草挣了2万多元,这些钱,除了少部分留给自己外,几乎都会交给父母,以支持在外地读书、从未上山采过虫草的弟弟。

  泽宗的爸爸日青在山下经营虫草生意,他说:“让娃娃们采虫草只能挣到现在的钱,挣不到以后的钱。”他坚信,全家的努力一定会让儿子毕业后有更多的选择,而不仅仅是采虫草、卖虫草。

  理塘县教体局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理塘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树立“最大的民生在教育,最好的虫草在学校”的思想,倾尽全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五年来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基金740.25万元,惠及8107名贫困学生,减免幼儿保教费712.7万元,落实各类补助资金约2.15亿元。目前,理塘县建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5所,其中寄宿制学校34所。

  “理塘县只有城区里的一所小学不是寄宿制,因为这里的学生几乎都是县城里的孩子。”达娃泽仁说,以今年虫草季为例,理塘县全县3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里的13187名中小学生没有一人在教学时间离开学校上山采虫草。

  刘晓红以去年理塘县中考为例,中考前20名,基本上都是来自农牧区的娃娃。“政府和家庭的支持、身边榜样的感染、互联网的发展和眼界越来越开阔,让他们感受到了教育带来的希望。你去理塘中学看看,早上六点多,站在路灯下看书的孩子大多来自农牧区。”

  是的,理塘校园里的孩子们,就像一根根“虫草”,正在悄悄为未来积蓄着力量。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