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三江源头 京玉情深】按需帮扶,助“苗”成长

发布时间:2023-03-16 11:00:00来源: 青海日报


课堂上的孙海涛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欢。金玥彤 摄

  “师父好,请多多指教!”

  3月15日17时,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玉树四中)综合楼阶梯教室举行。

  主席台上,一侧是来自北京援青教育团队的6名成员,一侧是玉树四中的年轻教师。在师父们领到证书后,徒弟们手捧着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恭恭敬敬地献给了他们。

  看着眼前的场景,徐春生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去年8月,他刚从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来到玉树四中时的情形。

  “校园很漂亮,老师们很年轻。”作为第一个担任常务副校长职务的北京援青干部人才,徐春生在心中为这次支教工作定下一个目标:把北京的教育理念带到玉树四中,让这里的孩子们到更高的学府深造,接受更好的教育。

  当然,这并不是徐春生独自面对的“考题”。立足玉树州教育发展现状,结合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方略,第五批北京援青教育团队一行6人来到了玉树四中开展支教工作。

  始于“研”

  “既然来了,就要扎扎实实干点实事,改变玉树四中的现状。”

  按需帮扶,才能助“苗”成长。徐春生告诉记者,针对玉树州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团队深入玉树四中开展调研,力求点对点精准帮扶指导,将教育帮扶的目标落到实处。

  “通过与校领导座谈、教师访谈、学生家访、线上听课等方式深入调研后,我们发现仅靠理论指导,当地教师并不能真切地理解如何将教学理论和方法落实在课堂中。”

  基于这样的调研结果,团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决定以示范课为抓手,发挥团队专业优势,手把手地教,有针对性地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教师基本功入手,带领本地教师掌握上好每一堂课和构建优质课堂的基本技能,助力学校本地教育队伍能力提升。

  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的孙海涛是区级骨干教师。来到玉树四中后,担任高三生物教学。说话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擅于举例子打比方是学生对他的普遍评价。

  说起自己的工作,性格直爽的孙海涛打开了话匣子。

  “这所学校年轻教师多,平均教龄不到五年。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支教不是指导,是率先垂范,只有让当地老师认可你的能力,人家才愿意接受你提出的一些意见。”

  立于“本”

  对于北京援青教育团队来说,玉树四中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两道考题。

  局要怎么破?题该如何解?

  “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要‘输血’也要‘造血’。”

  赵焱是玉树四中的教务主任。之前在北京市延庆区第五中学任教,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玉树四中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很多内容靠自己摸索,缺少带头人、领路者。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团队组织开展了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工作。”

  这项工作会不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虽然一开始也有这样的顾虑,但坚持一段时间后,赵焱就得到了很多正面的反馈。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非常规范,给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共同讨论、集体交流的平台。”藏语文老师沙丁扎说。

  为确保“组团式”教育援青工作有方向、有重点、有目标,团队不仅科学绘制三年援青规划和年度计划,形成工作台账和任务清单,同时借鉴北京先进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废、改、立”工作。帮助玉树四中新增、规范、完善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25项,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在‘组团式’帮扶过程中,我们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学校的工作机制、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管理成效日益显现。”赵焱告诉记者。

  成于“行”

  “从来没有想过能有一名来自北京的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今年24岁的巴桑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教学专业,去年刚到玉树四中工作。没想到一开学,就遇到了这件让她觉得非常幸运的事情。

  巴桑的老师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的刘淼灵。师徒二人的缘分,得从制定“帮扶教师成长进阶图”说起。

  原来,为促进受援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团队和玉树四中列出“帮扶清单”,通过师徒结对、新老结对、专业结对、学科帮扶等不间断、跟踪式帮教,确保师父教得好、徒弟学得会。

  “通过援青教师与本地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备课、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等方式,促进我们之间深度交流和共同成长,提升本地教师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刘淼灵说。

  “在拜师仪式上,学校还发了一张记录表给我们。按照规定,每周需要开展一次带徒活动,还要互相听课两次。有这么好的机会,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指导和教育,虚心求教。”巴桑激动地说。

  来自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密云分校的张彤是通用技术课教师。在她看来,设立帮扶清单,促进了深度交流和共同成长,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认为通过公开课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具体课堂展示为抓手,通过对自身教学深层次的思考,可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