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时政要闻

【地评线】中安时评:念好“人才经”,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发布时间:2022-04-20 21:10:00来源: 中安在线

  “网信领域是技术密集型、创新密集型领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网信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论述,并将抓好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为新时代网信人才工作和网信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要推动网信领域上新台阶,必须高度重视网信人才队伍建设,念好“人才经”,形成网信人才“引得来、长得实、留得住、用得好”的局面,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为国聚才,为网信事业聚力。

  坚持多方施策,以聚才的良方,让网信人才“引得来”。网络空间并不“虚拟”,人才的竞争是基础性竞争,直接决定了在战略规划、技术进步、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等领域的竞争优势。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引进时要不拘一格,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因人而异,不用一般的人才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要为其“量身定做”工作岗位和搭建发挥才能的平台,彻底解放思想,拓宽引才渠道,建立更灵活的柔性全球引才机制,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真正做到“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资历”,打破限制人才招聘、人才流动、人才创业、国内外人才交流、激励奖励等方面的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鼓励并吸引一批站在网信领域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坚持精准培育,以识才的慧眼,让网信人才“长得实”。网信领域内涵丰富,网络技术、网络安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网络文化等不同领域对相应的人才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培养机制、教材编制、管理方式上也要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现有优势专业院校的优势,同时发展新兴的培训机构和机制,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特点,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培养模式,把实验和创新相结合,形成一套具有网信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分层次、精准化的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理论学习、对抗训练、实操演练等多形式、多模态培训,加强网信工作行业交流,突出发挥人才引领发展作用,实现培育网信人才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精尖”网信人才队伍。

  坚持栓心留人,以爱才的诚意,让网信人才“留得住”。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要想形成网信人才“洼地效应”,我们在重视引进、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注意人才流失的问题,要下大气力打造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解除网信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安心扎根网信事业。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础上,不仅要竭尽所能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还要在完善人才服务配套措施上显温度,加大人才安居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在落实人才优惠政策过程中,要服务先行,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以及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持续优化关心关爱人才的服务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个性的良好风气,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坚持柔性流动,以用才的胆识,让网信人才“用得好”。人才引进和培育不是目的,合理使用才是关键。要大胆尝试,创新用才观念,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选优配强网信干部,把讲政治、懂网络、敢担当、善创新的人才用起来,让人才之花竞相绽放。本着人岗相适、有利于工作的原则,建立有序规范的职务职级晋升机制,激发调动网信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要突破既有条条框框,打破原有体制机制束缚,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让网信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各类研究机构和高校智库之间实现弹性有序顺畅流动,让网信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最终让他们的智慧转化为核心技术、科技成果,全方位筑牢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人才基石”,为促进国家网信事业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

(责编: 王智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