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18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十九大理论文章 > 选编

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段晶晶 发布时间:2017-12-25 13:3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因何而“特”?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就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正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涵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而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同根同种同文且以国家形态持续至今的伟大文明,5000多年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华民族现实发展的“文化密码”。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是随意的、偶然的,它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历经长期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特别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文化传统,会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里的“中国实际”既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口等自然因素,也包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历史文化资源。5000多年悠久的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政治伦理,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哲学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

  社会主义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其深刻的文化必然性。从鸦片战争后,各界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救国之路到各个阶层都广泛参与的革命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从效法巴黎公社、照搬苏联模式、学习美国模式、借鉴日本模式到探索中国模式,几代中国人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寻觅过、尝试过西方的各种思想武器,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但这些思想无一例外地都成了历史的过客。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不适合中国的文化土壤,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于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和谐万邦”“天下大同”等思想天然契合,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迅速、广泛传播。“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三个深刻改变”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可以说,这条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地,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得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众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当初的睁眼看世界,到后来的叩开世界大门、逐步融入世界,再到今天的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正在走着一条同西方发展道路迥然不同的和平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强调社会不同利益间的博弈斗争,中国则更强调社会不同利益的和谐共生,由此形成了中国坚持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 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不合适,只有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中国国情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这也决定了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来源、文化支撑和独特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一定能继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价值支撑。(中国西藏网 文/段晶晶)

  作者简介:段晶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华文明是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详细]
  • 文化旅游业发展满足四川甘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01712221513919752194_39.jpg
    行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各地,在城市广场、在文化博物馆、在温暖的农家书屋、在设施齐全的村级文化活动室……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老百姓正在享受着“文化惠民”给他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