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安徽黄山:守护母亲河 一江润两省

发布时间:2022-09-27 17:02:00来源: 人民网-安徽频道

  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海拔1629米的六股尖上,源头活水汩汩涌出。碧水蜿蜒,一路曲折向东,跨越皖浙交界,缓缓流入具有“天下第一秀水”之称的千岛湖。

  每年70亿立方米优质干净水,这是安徽黄山馈赠给浙江千岛湖的“礼物”。而如今,它早已超越水的自然意义,成为两省人民探索区域合作生态保护的智慧结晶。

  十年间,一、二、三轮试点顺利完成,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硕果累累:从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常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到生态“含绿量”正逐渐变成发展“含金量”,再到全国其他13个流域、18个省份复制推广……一江碧水,泼墨出诗意般的新安画卷。

  每一步探索,每一次努力,无不启迪着新智慧的迸发。如今,随着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应运而生,一个新起点,一份新期待,照映出一个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大黄山”,正茧出而羽化成蝶。

  新安江畔的“十年之功”

  蜿蜒千里,新安江宛若游龙。在上游,黄山市休宁县流口镇流口村,一家名为“生态美”的超市,点睛着这条碧绿的长龙。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6年,黄山市首家“垃圾兑换超市”诞生于此。也从那时起,谢雅妹这位村干部,义务做起超市协管员。

  6年时间弹指而过,但谢雅妹却深切感受到了蝶变新安江的力量。

  160个塑料袋兑换一支牙刷,30个香烟壳兑换一包黄酒……一包包垃圾,经她的手,换成了生活日用品;一位位村民,经其“唠叨”,养成了随手做垃圾分类的习惯;街头巷尾,经其见证,换了新颜……

  如今,“垃圾兑换超市”更名为“生态美超市”。345家“生态美”超市,覆盖了新安江流域黄山段沿江所有行政村(社区)。勾连起这一个个小“点点”,仿佛无数双手牵在一起,共同护卫着一江清水。

  碧水何以清?这些“超市”只是缩影。这背后,有着黄山的“十年之功”。

  十年来,黄山累计投入195亿元,实施300多个试点项目。从累计关停淘汰企业170多家,到先后建立覆盖流域所有68个乡镇的垃圾处理体系;从完成农村改水改厕23万户,到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模式,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

  数据不需赘述,即便再长,也无法丈量“十年之功”的厚度。在黄山市新安江文明实践中心,一面“点赞墙”总能吸引众多参观人群驻足,一张张“先进个人”的沧桑面庞,承载着“十年之功”里黄山人的辛勤付出。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兑现十年前的那场约定。

  2012年,在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的大力推动下,皖浙两省在新安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在两省共同努力下,2012—2014年、2015—2017年、2018—2020年三轮试点接续开展。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10年来,中央及皖浙两省累计拨付补偿资金57亿元。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10年达到皖浙两省协定的生态保护补偿考核要求,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千岛湖水质实现同步改善。

  生态“含绿量”铸就发展“含金量”

  十年,是一张时间试卷。黄山不仅写下了精彩答题,也绘出了山水之城的秀美产业图景。

  行进在黄山的山水之间,随处可见的茶园里,漫山遍野的黄色诱虫板相映成趣。新安江源头,一家以新安源命名的茶叶生产企业,倾注于有机茶生产。这里有6800亩茶园连续多年通过欧盟和国家有机标准认证。

  据初步统计,2015年来,这家企业通过有机茶生态基地建设,仅在新安江源头流口区域就减少农药、除草剂使用量1000多吨,化肥2.5万吨,有效地控制了农村面源污染。

  而生态也给予了黄山茶叶人丰厚回馈。2021年,黄山市茶叶产值超过40亿元。

  在黄山,泉水养鱼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这种鱼,一斤能卖80元!”让人啧啧称奇的养鱼方式,如今每年给黄山带来超7亿元的综合产值。

  旅游,是黄山的底色。而如今,黄山的旅游不止于山水人文间的赏玩。

  产业是城市的灵魂。黄山不满足标志性的文旅产业,一大批新兴产业正落户于这座生态旅游城市。

  近年来,黄山市确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汽车电子、新材料和绿色软包装、人工智能等九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为此,黄山一直都很拼。“我们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去年,市级负责同志带头‘走出去’拜访企业700多家,‘请进来’接洽客商2000多批次,签约项目502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增长39.9%、居全省首位。”黄山市委书记凌云用这一组数据道出黄山的努力。

  十年间,黄山市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生态农业和新型工业,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生态“含绿量”正逐渐变成发展“含金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大黄山”应时而生

  十年的时间刻度不长,相比数以亿年的黄山地质形成史,这不过白驹过隙;十年的时间刻度不短,它足以改观一条江给人的印象。

  十年时间,这条徽州的母亲河从补偿机制试点的实践里,锻造出了以生态保护补偿为抓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模式”。

  这也是生态改革的先行区。近年来,安徽省不断推广“新安江经验”,先后建立健全皖苏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全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联系省内省外,覆盖重点流域和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有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而放眼全国,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范本的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在全国其他13个流域、18个省份复制推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安江方案”。

  十年,没有画上句号。相反,它正启幕着一个“大黄山”的应时而生。

  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

  2021年10月,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支持黄山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

  2022年年初,《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全力打造“大黄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打破市域界限,统筹推动“大黄山”四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整体合力,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构建以黄山市为龙头,辐射带动池州、宣城、安庆三市的“月照三星、三星拱月”共进发展新格局。

  “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1934年,郁达夫行游屯溪,即兴写下的诗句,成为新安江人居美景的诗意表达。

  这仅是新安一隅。未来,伴随“大黄山”格局的加速形成,这条文明之江、美丽之江、开放之江、财富之江、创新之江,将“浇灌”出更为磅礴的新安山居图。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