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我国首部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 保护“地球之肾”成为公民义务!

发布时间:2022-06-02 09:25: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6月1日,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么保护湿地?地下水对于湿地的恢复具有什么作用?湿地公园和野外湿地哪个更适合游玩?

  放生生物?喂食鸟类?小心好心办坏事!

  湿地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的义务。”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做到不随意向水中扔垃圾,不盲目放生外来生物,文明观鸟等。

  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袁兴中介绍,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外来物种极易泛滥成灾,对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结构产生巨大破坏。湿地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向湿地引进和放生外来物种,确需引进的应当进行科学评估,并依法取得批准。”

  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因而也被称作生命的摇篮。湿地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湿地保护法第三十条提到:“禁止在以水鸟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重要栖息地从事捕鱼、挖捕底栖生物、捡拾鸟蛋、破坏鸟巢等危及水鸟生存、繁衍的活动。开展观鸟、科学研究以及科普活动等应当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影响鸟类正常觅食和繁殖。”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野外观鸟活动越发普遍。在观鸟的过程当中,一些不当行为可能会对鸟类的生存产生不良影响。袁兴中表示,观鸟前,最好对观鸟爱好者进行一定的培训,从前的培训可能偏重于认识不同的鸟类,但之后的培训要将鸟类保护的行为准则贯穿其中。

  恢复湿地并不是把地面变湿这么简单

  湿地与地下水的交互作用主要通过湿地、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水量交换来实现。与地下水的交互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地下水可能是湿地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补给来源。深入理解湿地和地下水交互作用过程中水量水质的转化机制,对于区域淡水资源综合管理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城市地表硬化问题,地下水的补给受到极大阻碍,水量大大减少,因此我国提出要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城市内,要以各种海绵结构保证天然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河床的硬化也会阻碍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交换,因此在河流生态修复中也强调对河床硬化的治理。

  野外湿地和湿地公园该选哪一个?

  目前,我国各类湿地公园共有1600多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有899处。

  湿地公园的建设注重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主张呈现自然野趣的景观外貌。因此很多湿地公园建设在野外。即使是位于城市内的湿地公园也具有自然野趣,为游客提供了接近自然,欣赏自然和湿地之美的机会。袁兴中认为,无论是湿地公园还是湿地自然保护区,都是公众保护湿地、观赏湿地、接受湿地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湿地公园参观游览时要规范游览行为。湿地公园一般会划分出湿地保育区、湿地合理利用区等区域。公众游览、露营等活动要在合理利用区内进行,且在游玩过程中不得随意践踏植物、破坏森林、丢弃垃圾。

  湿地保护法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是湿地保护领域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工作进入了法治化的新阶段。全社会都需共同努力,践行湿地保护法的精神,更好地保护湿地。

  监制:郭静

  记者:鹤佳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