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9年 > 第六期

羌塘草原三代人的“诗和远方”

木心 发布时间:2019-12-05 09:43:00来源: 《中国西藏杂志》

  唐古拉山南麓,冰山融水涓涓滴滴汇成纵横的溪流,向羌塘草原奔腾而去,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错那湖。

  从那曲驱车向错那湖行进途中,一路蜿蜒而去的水泥路宛如缠绕在草原上的一条银丝带,在目光所及的远方和天空相接;连绵不断的草色连着远方的天际,离离茸茸之间漫上来星星点点的羊群、牦牛群,慢慢地由点到线、由线成片;被称为“草原精灵”的鼠兔在草原或自由穿梭、或两两一对聚在一起说着悄悄话……藏北高原,荒芜与繁盛之间,生命的成长与倔强尽现眼前。

  如今,居住距离错那湖不远处的71岁的老阿妈格桑特别喜欢去湖边转转。她的孙子、孙女就是从距离错那湖不远处的安多县的火车站出发,他们或奔向拉萨,或去往内地。他们奔赴的方向,正是老阿妈的童年记忆中所期盼的“诗和远方”。

 
老阿妈格桑和儿孙们的合影。

  老阿妈的“幸福密码”

  “小时候的日子苦,我们兄妹8个和阿爸阿妈就挤在一个帐篷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铺盖。”回想起小时候的岁月,老人的眼神里闪现出缕缕哀伤,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高原的寒夜,“那个时候感觉夜真长啊,有的时候实在冷得受不了,我们姐妹几个就抱在一起相互取暖。”

  1959年,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让格桑一家迎来了新生。这一年,格桑家里分到了4头牦牛,再也不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发愁。民改第二年,也就是1960年,12岁的格桑离开了家,走进了以前从来没见过的校园,成为西藏民主改革后入学的第一批学生。校园里,格桑习得了一身本领,她能写一手漂亮的藏文,数学成绩更是名列前茅。她期待着学成之日,去老师口中的北京看看,去看看天安门,去看看毛主席。可现实毫不留情地击碎了她的梦想。幼年时,无边无际的寒冷让她的腿部关节落下了病根,无法忍受的疼痛也让她无法继续自己的学业,带着不舍和遗憾,15岁的格桑辍学回家了。

  1969年,21岁的格桑嫁给了邻村的牧民阿杰。没有住的地方,夫妻二人就学着别人的样子从草原上搬来厚厚的草皮,一层一层愣是给自己垒了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窝。没有多余的钱,夫妻二人就早早起床,穿过草原,赶往距家20公里的兵站打工,晚上借着月光搓羊皮、缝藏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口子辛勤的劳作换来了生活条件的改善。

  1980年,格桑一家3口从草窝搬进了用泥土修建的房子,日子越来越有了盼头。

  2003年,55岁的格桑和儿子、儿媳、孙女等4口人从泥土房搬进了土木结构的房子。

  2016年,68岁的格桑和儿子、儿媳、孙女、孙子等8口人从土木房搬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房。这一年,格桑家有了两万元的存款。

  从破旧的帐篷、草房,到如今的宽敞温暖的藏式新居,草原5代房见证了老阿妈格桑一家的幸福“加速度”。“党的政策好,吃、穿、住都不愁,看病有医保,孩子们上学还不要钱,只要跟党走,多学知识和技术,双手勤劳,日子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在新家的领袖像前,精神矍铄的老阿妈和记者分享了她的“幸福密码”:“跟党走”“学知识技能”“勤劳”。

  2018年4月8日,格桑迎来了自己70岁的生日。同年5月23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公布,西藏人均预期寿命由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至70.6岁。这标志着西藏提前完成了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70岁的目标。

  “我要活到100岁,看看那时更加强大的祖国。”老阿妈笑着说。

  阅读全文请点击:http://www.ctibet.org.cn/magazine/2019/11/index_35.htm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盐粮古道现绿洲

    清晨,在冈仁波齐峰底下的色雄游客集散地,这里的气氛异常热闹。 7月7日,岗莎村牦牛运输队的负责人正在分发“马甲”,跟员工交代注意事项。[详细]
  • 中国藏传美术研究的拓荒者

    W020191205489601103498.jpg
    今天,无论是中国的美术界、考古学界,还是历史学界都深刻意识到,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和新疆、内蒙古、西北和东北各地以及内地丰富的古代藏传美术遗存。[详细]
  • 浅说道孚“日尼”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是远古木雅国的都城,藏语意为“小马驹”,传说是藏族著名史诗英雄格萨尔王坐骑宝马的诞生地。“日尼”“日央”是古老木雅时代都城的称呼,一直延用到至今。[详细]
  • 觉囊山谷塔岿然

    说起西藏有代表性的佛塔建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建于十五世纪时的江孜县白居寺的白廓曲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