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浅谈西藏阿里普兰“果尔孜”舞蹈的特征

央金拉姆 发布时间:2019-10-15 10:35:00来源: 西藏日报

  “果尔孜” 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表现的是藏族古代士兵征战的歌舞,在世人面前展现他们在战场上与外敌英勇战斗的场景。是普兰古老传统的歌舞。“果尔孜”舞蹈是在普兰传统舞蹈噶尔舞、宣舞的基础上创作的。

  一、“果尔孜”名称的由来

  普兰西德拉德寺仪式歌舞“果尔孜”的由来,与早期各部落之间或者邻国之间为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疆域,而频频发生的战争有关。

  普兰“果尔孜”流传于阿里地区普兰县,有1300年历史,卫藏地区多称“百”或者“百谐”。西藏艺术研究所原研究员云聪·索朗次仁(王希华)在其文章中对这一歌舞称谓做了详细解释,“果”在藏语里是对戴着钢盔帽,穿着铠甲服,手持刀枪的藏族古代士兵服饰的总称,“孜”藏语指舞蹈。

  2011年5月23日,普兰“果尔孜”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旦成益西先生。

  二、“果尔孜”的历史概述

  现在的西德拉德寺所在地早前由“寺”和“喀尔”两部分构成。关于喀尔的由来,当地民间说法是:诺桑王子时期,他的王妃玉卓拉姆为表彰猎人而赏给他们的庄园,后来,猎人的后裔平措旺布统治时期建成了西德喀尔(城堡)并建筑了西德拉德寺。平措旺布统治时期,周边部落时时征战,为争夺地盘入侵西德喀尔,但因平措旺布实力强大且英勇善战,入侵者一一被击退。古格·次仁杰布的书《传奇阿里》中记载:“民间有传说,若有人骑马从孔雀河北面前往科加寺,到了西德喀尔(城堡)对面时,必须要下马,否则他的长枪一声轰鸣,该人定没命,故此没有人不胆战心惊。”为纪念战争胜利,体现雄厚的征战实力,同时祭祀护法神的庇护和歌颂英勇善战的部落首领、战士们,故此有了这一独具特色的西德拉德寺的仪式歌舞“果尔孜” ,并在一年一度的大型庆典仪式“次杰”活动上隆重上演。

  早期的“果尔孜”是以歌舞支差的形式,在“次杰”仪式活动上表演,以此完成这一年的歌舞差役。

  三、 “果尔孜”的艺术特征

  “果尔孜”歌舞伴奏乐器有两种,一是挡江,是个双面牛皮鼓。一名舞者,沿着其余舞者队形内侧,围着表演场地中间的寺庙大院正中立起的塔尔庆边舞边击打。二是挡阿,又称达玛鼓,是个单面双鼓,达玛鼓以乐队的形式出现,多则6人,少则3人。达玛鼓乐队成一排,集中坐在表演场地边上,进行演奏。 “果尔孜”歌舞表演集歌、舞、乐为一体,开头伴有简短诵词。首先有段“扎西”即吉祥颂,其次进入歌和舞的表演。作为一种古兵舞(歌舞),“果尔孜”最典型的服饰特征是舞者身穿盔甲,头戴盔帽,手持道具为征战用的长刀和盾牌。

  表演一般以唱为主,伴着鼓手的鼓点,演员还有简单的肢体动作,或原地旋转,或变换队形。表演场地为西德拉德寺“羌热”,即寺庙跳羌姆舞的场地,也叫“德央”,即宽敞的吉祥之地,有固定的表演队伍、程式化的表演内容、专用的服饰道具和伴奏乐器。

  “果尔孜”在每年藏历二月下弦月八日和九日(称小“次杰”和大“次杰”)表演,这是普兰县西德拉德寺的两个重要宗教节日。小“次杰”时彩排一次,表演6个段落,“果尔孜”为最后一段。彩排时观众最多只有4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演员的家人。大“次杰”是正式演出,观众达300余人。届时演出20个段落,节目内容围绕着西德拉德寺的建寺历史而展开。其中“果尔孜”属第11段。

  “果尔孜”构成要素包括有表演者:“果尔孜”歌舞,表演者均为男性,早期按规定必须由当地10户头人家族,每家派一名男子参加“果尔孜”歌舞的习练和表演。具体人数按当地10户头人家族能出多少个而定,一般为9到13人不等,年龄上没有具体的限制。伴奏乐器:“果尔孜”歌舞伴奏乐器有两种,舞蹈以2/4拍的重拍起步,节奏鲜明,欢快热烈,劳动气息浓郁。普兰农牧区非常喜爱跳“果谐”,男女老少都会唱会舞。普兰果谐的基本步伐有“三步一抬”“前踢三步跺”,步伐要求大方有力。其手势“前关开手”和“前后甩手”,活泼灵巧。普兰果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普兰县是半农半牧地区,群众习惯于农牧两种生活,因此舞蹈也有半农半牧风味色彩,这种独特色彩的舞蹈在西藏少见。

  四、普兰“果尔孜”的歌舞内容

  普兰“果尔孜”的歌舞内容除了祭祀地方护法神等宗教仪式外,由西德拉德寺跳羌姆舞为主,穿插表演当地特色歌舞,以此赞颂庇护世世代代的地方护法神,讲述建寺历史,歌颂大自然,歌颂幸福生活,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等等。深受当地老少欢迎,体现了西德人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生活和当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阿里普兰西德拉德寺“果尔孜”歌舞,是当地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歌舞文化,具有一定的庄严性和古朴性,折射出当地历史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是当地古老文明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果尔孜”歌舞以歌曲、舞蹈、器乐相结合,歌时无舞蹈,无伴奏;舞时无歌唱,有伴奏,歌曲旋律悠扬古朴,速度缓慢,整体格调庄严肃穆,古韵悠悠,极具艺术审美性和观赏性,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