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22 10:09:00来源: 西藏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这为新时代民族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磅礴伟力。

  思想旗帜引领航向,精神光芒照亮前方。中小学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光辉事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中小学生成长成才各阶段,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的重大使命和任务。

  价值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宏阔、内涵深邃、意义深远,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蕴含着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素养形成的“拔节孕穗期”,是立德铸魂的关键时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价值意蕴与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机融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的历史认知与情感共鸣,有助于增进中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使学生迅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践探索: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为开展好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引和根本遵循。

  学校是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近年来,西藏中小学通过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程,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选配优秀师资承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全员专题培训,积极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教学,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小学的实践路径。

  家庭和社区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活课堂。近年来,西藏中小学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外出研学、深度家访和开展“五好文明户”“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让学生在“互嵌式教育场域”中深切感受各民族和睦共融、互相尊重的团结氛围。

  西藏中小学的实践探索印证: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按照《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价值观形成规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中小学阶段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五观”“两论”教育、法治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牢固树立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将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情愫培植在学生心灵最深处,帮助每一个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路径启示:

  以文化之根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中小学教育的旨归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刻把握“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的要义与标准,在潜移默化、涵润心灵中寻找以文化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佳融合方式。

  注重思政教育,深化文化认同。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强化“五个认同”,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二是统筹课程、教材、教学、活动和评价等育人环节,构建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和民族理论政策教育课程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行动落实到学科体系建设中,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科核心素养高效融合的“大思政课”;三是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引导作用,针对中小学生成长特点和思想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活动,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培育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炙热情感和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责任感。

  加强校园宣传,强化文化熏陶。学校应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专栏和广播节目,组织专题班团队会和讲座,开展书信征文、短视频创作征集、故事分享会、公众号小课堂等文创活动,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精神源头和文化根脉回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强烈的主题文化熏陶中增强行动自觉。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已经改变了主流的传播方式,学校要正视这一变化,学会合理利用先进网络资源来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宣传质量,打造“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阵地。

  推动实践创新,促进文化交流。西藏中小学的实践经验表明:有形、有感、有效的创新实践有助于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反馈,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度认同。推动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创新,应高度重视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参与家庭互访、社区公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同时,应注重盘活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的典型案例,活化利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展馆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多维立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空间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本对话”与“文化交流”,切实增进对“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认识与理解。

  (作者单位分别为诗纳卡宁威洛大学、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