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传承丰收的希望——丰城祖孙三代接力种粮记

发布时间:2022-04-15 16:43:00来源: 江西日报

  春耕时节,在丰城市荣塘镇马口村,连片的农田就像绿油油的画布,志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志军正在田里插育秧盘。不远处,10多名村民或忙着平整地块,或忙着培育秧苗,到处是繁忙的景象。

  杨志军的父亲杨国辉也是丰城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流转土地3000多亩种植水稻。在杨国辉的带领下,如今,他的孙子杨邦也加入其中,成为一名种粮人。

  2003年,国家开始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后,杨国辉放弃在上海的水果批发生意回到了家乡,大胆将所有积蓄投入水稻种植基地。“当时条件没有现在好,还是用手扶拖拉机,效率不高,不过还好有补贴,日子也过得下去!”杨国辉回忆往昔,感慨万千。

  “2005年,我们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当时机械化程度也不高,我爸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把在海南做生意的我也叫回来,一起种粮。”杨志军告诉记者。为了扩宽农业技术现代化渠道,杨志军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掌握了很多现代化种植技术。在了解到国家的农技补贴政策后,他先后购买了耕地机4台、插秧机3台、无人飞机2台,“原本10万元一台的耕地机补贴后只要7万元。机械化种田,既节约了种粮成本,又提高了种粮效率。”

  两年前,在广东务工的杨邦回到丰城,跟着爷爷和父亲当起了“职业农民”。与杨国辉、杨志军相比,年轻的杨邦有更多的新点子。他努力学习农耕技术,了解乡村振兴、科技兴农政策,积极对接丰城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用农事、农资、农机服务大数据平台,解决种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杨邦对这些大数据平台津津乐道:“有时候要买种子买化肥,直接在农资大数据平台一看就知道厂家价格,比去市场上买便宜好多。农忙的时候机器不够了,打个电话给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就调过来了。”他还跟农技中心合作,在田里建立一个气象服务站,在种植基地安装了摄像头,可实时监测农田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环境参数,适时对农作物浇水、施肥、收获,使农业生产更加精准、便捷。通过农技中心的专业全程科学化指导,当年合作社的粮食亩产就提高了100多斤。

  从杨国辉的传统手扶拖拉机耕作方式,到杨志军注重技改,走上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的路子,再到杨邦开始向智慧农业转型,通过大数据为农业赋能,杨家三代人在红土地上挥洒汗水、播种希望。

  “代代接过种粮接力棒,在田间传承好我们新农人的使命,把田种好,是我们家的根本和荣耀,今年我们向每亩1200斤的目标迈进,用粮食满仓回报国家。”展望未来,杨邦信心满满。(熊 珵 记者 胡勇飞)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