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收录6万叶千年贝叶经 图画历经千年鲜艳如初
西藏博物馆珍藏的吐蕃时期的贝叶经《婆罗门行记》。
布达拉宫管理处文物专家平措次旦(中)打开经盒(截屏图)。
西藏自治区政府昨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贝叶经保护和研究工作成果:历经6年确定6万叶梵文贝叶经写本,这批贝叶经的文物价值堪称打开第二个敦煌经洞。素有“佛教熊猫”之称的贝叶经源于古代印度,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多为佛教经典,还有一部分为古印度梵文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专家估计,世界现存贝叶经总量不过千部,而西藏存量占到六至八成左右。西藏迄今保存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贝叶经古写本,其中有不少属孤本、善本、珍本类品。
普查
历时6年行程1.7万公里
西藏自治区贝叶经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次旺俊美说, 自2006年初启动贝叶经保护和研究工作以来,圆满完成了“加强保护,编出目录”两大任务,初步确定西藏迄今珍藏有梵文贝叶经写本(包括部分纸质梵文、藏文转写本)共一千多个函(种),近6万叶。形成了《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总目录》、《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影印大全》、《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影印大全简目》、《关于西藏自治区贝叶经保护方案与实施办法》、《西藏自治区贝叶经保护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贝叶经保护纪实》等重大阶段性成果。
这6年中,相关工作人员行程17000多公里、投入600余人次,根据藏、汉、英多种文献中有关贝叶经流传、梵藏译经活动及译师足迹的记载,对西藏全区41个县的65个单位、寺庙和3处遗址、部分群众家庭开展实地调研,对西藏现存的梵文贝叶经写本资源进行了全方位、全覆盖的普查登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范围复查验收编目影印工作,按照“登门验收、就地影印”原则,不放过每一片贝叶甚至残片,逐一进行原件影印、整理编目和建档,基本摸清了西藏全区现存贝叶经的底数,使几乎所有贝叶经得到了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
探秘
历经千年鲜艳如初
布达拉宫红宫是珍藏贝叶经的宫殿。打开贝叶经宫殿的门,需要三位以上工作人员在场,这是贝叶经保护的一个原则。通过两道门,进入藏经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排藏式柜子,由24个小柜子组成。过去,布达拉宫里的贝叶经都存放在古老的藏式箱子里,经过整理,现在几百部贝叶经已全部放置在最好的桦木经盒,存放在柜子里。平措次旦是布达拉宫管理处文物专家,已在布达拉宫工作了三十多年,他告诉记者,像这样整理、保护、归类贝叶经还是第一次。“这些经盒和古老的经盒一模一样,完全是按照以前的规格和样式做的,就像量身定做一样。”
戴上手套,平措次旦轻轻打开桦木经盒,取出夹板,再打开红黄花三层包经布、绳子和藏纸,一套工序下来,足足花了十分钟。平措次旦翻开的这部经书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重342克,一共200多叶,每叶厚度不到一毫米,每叶的正面都有鲜艳的图画,两边还画有金刚杵,象征着坚不可摧和永不磨灭,内容是藏传佛教经典经文。与普通经卷不同,这部贝叶经细长、狭窄,每片叶子的中间有两个小孔,是用来穿绳子装订的。平措次旦说,这部贝叶经的画风是尼泊尔的风格,周边还批注有藏文、藏药配方以及西藏古时候高僧的传记。由于贝叶经上的图画是用天然矿物质绘出来的,千年的时光并没有磨去色泽,图画鲜艳如初。
贝叶经分为长条经、中条经、短条经,最短的约为11厘米,最长的为69厘米。最重的贝叶经有3公斤左右。页码最多的有400多叶,最少的仅有几叶。平措次旦翻开了一本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的经书,经书的穿经绳不是牛皮绳而是旧棉线,经夹板是由多重棕榈树叶加厚制成,上面还有梵文书写的目录,内容是印度诗歌。
布达拉宫贝叶经的整理保护花了几年的时间,每一本经书都是从老经库里取出来,通过测量长度、宽度,称重,清理叶数,再进行登录、编目和影印,完成后放回到新的藏经库,而影印件可作为学术资料引用,这样,原来的贝叶经就不用频繁搬动了。
前景
建设贝叶经学术重镇
西藏自治区昨日举行仪式,对自2006年开始的贝叶经保护工作进行总结。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书记郝鹏表示,西藏将逐步建立和发展以西藏为学术重镇的中国贝叶经学。
郝鹏说,贝叶经的保护研究,是保护人类文明成果、抢救传统文化遗产、推进特色文化发展的重大工程,对这些文物资源进行深入保护整理和研究利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西藏社会科学、藏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他表示,将进一步推进贝叶经研究利用,加强贝叶经保护管理和学术研究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相关学科建设,并推进贝叶经研究中外学术交流,适时推出西藏贝叶经研究丛书,争取将贝叶经研究纳入国家规划,逐步建立和发展以西藏为学术重镇的中国贝叶经学。
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和藏传佛教的人文环境,为保存贝叶经创造了条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说,西藏贝叶经的内容对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佛学研究、南亚研究和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学术价值。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尼玛丹增说,贝叶经是布达拉宫馆藏文物的珍品、稀品,为确保万无一失,布达拉宫妥善选择了贝叶经库房,安装监控设备,专柜存放。拥有浩渺经书、素有“第二敦煌”之称的萨迦寺也是贝叶经的重要藏地。该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洛卓嘉措说,已经顺利完成贝叶经的普查、整理、登录、编目和影印等保护工作。
背景
从梵文贝叶经看梵学研究
历史上,梵文贝叶经写本保存最多、直接翻译成藏文的原始资料最多、梵学研究成果最多的,都是我国西藏。因此,有关专家学者说,西藏是梵文的第二故乡。作为非常重要的古代文献典籍,梵文贝叶经是国内外学术界都很关注的世界级学术资源。据了解,西藏保存的贝叶经多系8世纪至14世纪从印度引进的、多为佛教经典,还有一部分为古印度梵文文献。在经书内容上,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关系密不可分,基本涵盖了西藏传统的“大小十明”文化,是研究佛教史、佛教翻译史、科技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贝叶经的发源地印度,由于宗教之争、战乱和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炎热潮湿等种种原因,早期的贝叶经写本几乎失传。而我国西藏,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加之佛教徒的虔诚,贝叶经则保存较为完好。现今仍保存着近千种原始贝叶经手抄本,大多是最初从印度、尼泊尔和于阗等地由梵藏译师带入的,其中也有一些是藏族学者自己手抄流传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次旺俊美老先生:千年贝叶经的守护者
“寻访贝叶经的路很长,不能放过每一片贝叶甚至残片。”次旺俊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次旺俊美曾任西藏贝叶经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详细] -
“佛教熊猫”贝叶经 寻梵文高手
这些经书上的文字,都是一些圈圈状的文字,这些一个个圆圈状的文字就是“梵文”,是一种现在极少有人懂的文字。之前藏家曾请过一个自称懂梵文的人来看过,她只看了一片,说这些贝叶经上记载的是宇宙、大自然的变化。[详细]
- 儿童剧《狐狸与枪》在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精彩上演
- 《新青年》等万种近现代期刊五年内实现全文数据化
- 崇礼交警大队对各大滑雪场进行交通安全大排查
- 张家口市第三届"市长质量奖"揭晓
- 万全区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 怀来与北京人才交流对接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 山东口岸首次进口丹麦北极狐 总价达1000多万
- 2017年度河北省山区创业奖揭晓 塞罕坝项目上榜
- 山东严把乡村医生准入关 2025年八成乡医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
- 承德市双滦区被确认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
- 大连市禁止食品摊贩经营熏烧烤肉制品
- 大连市近期肉价小幅波动 菜价涨幅明显
- 大连:面包车被卡台阶 消防"扛"车身救出三人
- 张家口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 大连一男子钓鱼掉进4米多深排污渠(图)